說起東北大馬路,那可有的說了。
1922年,東北三省總瓢把子張作霖在直奉戰爭中失利后,決定在沈陽東部東山嘴子興建“東大營”,企圖再次逐鹿中原。然而,當時的東大營距離市中心較遠,交通十分不便。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張作霖在1925年修建了一條連接東大營和沈陽市區的大馬路。
手下人建議大帥為這條馬路命名,張作霖靈機一動,決定將其命名為“東北大馬路”。將馬路兩側的胡同分別命名為當時東北三省的84個縣名,如彰武街、法庫街、海城街、東遼街等。
可以說這條街記錄了民國時期沈陽的發展歷史。
但是這條街最近這幾年可謂是吐槽聲音不絕于耳。
井蓋多那有歷史原因,改造成本太大,但是井蓋帶來的坑坑洼洼和不平的補丁是什么情況?
這條街的補丁和井蓋真的多到數不勝數,對于車胎考驗太大了。
夜間行車更是心驚膽戰。
這些年修修補補導致這條街就像件滿是補丁的破襯衫,都讓讓看不下了。
于是這些年對于這條路破損嚴重的投訴也是經常出現。
但是這種局面在今年終于要結束了。
3月17日,沈陽市召開2025年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動員大會,同步召開沈陽2025年重點城建項目開復工暨市府大路更新改造工程啟動動員大會。
包括市府大路在內,今年沈陽計劃實施15條以上街路更新工程,總長度35公里以上,預計涉及市府大路、東北大馬路、東陵路、汪河路、中水街、大西路、敬賓街、華山路、沈遼路、三經街、中山路、十一緯路、建設大路、祝科街、德增街、大北關街等。
這條歷史悠久的DONGBEIDA ROAD終于要迎來改造了。
那么這條馬路到底應翻譯成什么?
是“DONGBEIDA ROAD”
是“Dongbei Road”
還是DONGBEIDAMALU
亦或應該是“DONGBEI AVENUE”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