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裁減人員并聚焦中國,魯比奧竟提中美聯手?
7月12日,美國國務院宣布,要裁撤 1350 名外交骨干,尤其重創東亞事務力量,東盟會議失利已現惡果。
此時鷹派魯比奧突提 “中美合作”,畫風突變引人側目。
這究竟是美國外交困局下的無奈轉向,還是新一輪博弈的偽裝?背后藏著怎樣的戰略盤算?
裁員1350人,外交系統被連根拔起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裁員,更像是一次“大換血”。
從7月初開始,美國國務院內部就彌漫著一種內部焦慮情緒。
政策規劃局、民主與人權事務局、東亞事務局這些關鍵單位接連傳出“人員優化”通知。
“不是去繁化簡,是外交系統骨干大量流失。”一位退休外交官在接受《外交事務》采訪時毫不客氣地評價。
他說,原本我們就人手緊張,現在連基本談判骨干都要被裁,怎么打交道?靠AI寫報告嗎?
這輪裁撤是白宮“政府效率部”(DOGE)主導的,此次裁員據稱與特朗普政府‘削減非核心開支、重塑外交優先級’的政策相關,白宮曾表示旨在提高行政效率。
話是這么說,但外交不是流水線,外交是需要積累的。
人脈、經驗、直覺、判斷,全靠積累。
裁掉人,就等于把這些年的積累一起丟掉了。
更要命的是,這次裁員幾乎是“精準打擊”。
裁掉的不是冗員,不是文書崗,而是一線談判官、地區研究專家、情報分析師。
尤其是東亞事務局,負責中國、朝鮮、南海這些核心議題的老手幾乎全軍覆沒。
東盟會議失利:外交結果說話
裁員導致的外交能力斷層,在東盟會議上首次暴露嚴重后果。
7 月 8 日到12 日,吉隆坡第58屆東盟外長會議,美國原本想借機搞個“大動作”,推動一份針對南海局勢的聯合聲明,語言強硬,直指“中國在區域內的軍事擴張”。
然而計劃泡湯了,草案壓根沒通過,連個基本聲明都沒敲定。
為什么?因為沒人愿意陪美國“選邊站”。
印尼、菲律賓、泰國代表明確表示,不想被中美拉進“夾心餅干”里。
印尼代表指出”區域問題應通過雙邊協商解決,反對外部勢力介入”。
更尷尬的是,美國談判團隊根本就是臨時拼的。
原本熟悉東南亞事務的外交官都被裁了,現場談判靠的,是幾個剛調過來的“空降兵”。
美國談判團隊因缺乏經驗出現溝通失誤,影響談判效果。
《新加坡聯合早報》一針見血:這是美國近年來在東南亞的一次“嚴重挫敗”。
原因不僅是政策站不住腳,更是“沒人執行、沒人解釋、沒人兜底”。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種信任危機的開端。
東盟國家已經開始懷疑,美國還有沒有能力、也有沒有意愿繼續在亞洲扮演“穩定器”。
魯比奧“轉調”:強硬派也會說軟話?
在這種背景下,魯比奧的“變臉”顯得格外耐人尋味。
這位以鷹派著稱的國務卿,其長期在涉華議題上持強硬立場,曾多次推動反華提案。
在東盟會議上卻突然“柔情蜜意”,會后他對媒體說:“中美在多個領域存在合作空間,應共同維護地區穩定。”
這句話一出,現場一片嘩然。
就在兩周前,他還在國會強勢反對拜登的“中導多邊對話”提案,直說“與中國沒有戰略互信”。
怎么轉眼就成了“合作伙伴”?
有人說這是戰略調整,也有人說是臨時戰術。
但怎么看,這都是美國外交中典型的“左右互搏”:一邊打,一邊談;表面合作,骨子里競爭。
這種搖擺不定,來自于內部的“不確定”。
裁員帶來的不僅是人力缺口,更是知識斷層。
這時候說合作,是沒得選,是不得不“穩一穩局勢”。
這種轉變并非真心合作,而是內部困境下的策略調整。
知識系統坍塌:對華戰略開始“失焦”
外交不是拍腦袋的事,尤其是對中國這樣的戰略對手。
布魯金斯學會在7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此輪裁員直接導致國務院大量中國事務研究崗位被撤銷。
尤其在技術、產業、南海、臺海等高敏感議題上,美國的研究團隊幾乎被“腰斬”。
這意味著美國可能越來越依賴于少數鷹派顧問的“政治判斷”,而不是基于客觀數據和長期研究的“理性決策”。
這不是危言聳聽。
前幾天一位前國務院智庫成員私下吐槽:“我們以前做一個政策建議,至少要跑三次調研,搞清楚各方立場和底線。現在?三天寫完政策草案,參考資料全靠舊PPT。”
長此以往,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判斷將越來越“情緒化”和“即興化”。
這可不是開玩笑,畢竟一個判斷錯了,可能不是損失幾個億,而是導致戰略誤判,加劇地區緊張。
中東泥潭未解,東亞成主戰場
美國在中東的牽制使其難以集中精力應對東亞,這也成為魯比奧調整對華表態的隱性背景。
7月11日,庫爾德工人黨突然宣布解散,結束46年武裝斗爭。
看上去像是和平來了,其實是暗流洶涌。
土耳其借此騰出手來,開始在以色列問題上加壓。敘利亞局勢因此變得更難預測。
美國一邊要穩住以色列,一邊又得應對伊朗、土耳其的“多邊對撞”。
中東的局勢越亂,美國就越難抽身,東亞自然而然成了新的戰略焦點。
而在東亞,美國面對的唯一且不可忽視的對手,就是中國。
技術博弈破功,“合作”是緩兵之計?
曾幾何時,美國以為可以靠技術壓制中國。
但中國的空警-500、空警-2000、甚至剛試飛的空警-3000,在預警系統領域實現跨代躍升。
反觀美國的E-7項目,不僅超支嚴重,還被軍方內部吐槽“服役即落后”。
技術上的“被反超”,讓美國在軍事博弈中丟了底氣。
于是美國開始在外交上打“語言戰術”。
合作,聯手,這些話術,說出來容易,背后其實是“以退為進”。
特朗普曾在年初喊出“中美聯手解決全球問題”的口號,結果三個月后就重啟對華關稅戰。
如今魯比奧再提“中美合作”,聽起來熟悉又陌生。
“合作”不過是談判桌上的一張牌,真正的目標還是打壓、還是博弈、還是競爭。
外交是針活,不是砍樹
特朗普政府裁撤外交骨干致系統受損、東盟失利,魯比奧此時提 “中美合作”,實是內外困局下的權宜之計。
其既非真心轉向,也非單純偽裝,更像是博弈中以退為進的策略。
這場 “合作” 話術背后,美國對華的競爭底色未變,未來如何出牌,仍需持續觀察。
參考資料:
主持人安東2025-07-13特朗普裁掉1350人,焦點轉向中國,魯比奧見到王毅,提中美聯手?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