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 通訊員 杜維)日前,在第34屆國際小兒內鏡外科年會(IPEG 2025)上,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小兒外科團隊以其卓越的臨床研究成果與技術創新,向全球同行展示了中國小兒微創外科的強勁實力。小兒外科高亞教授在大會上帶來了《56例兒童腹腔鏡肝切除術:單中心經驗與技術演進》主題報告分享。小兒外科劉瑤醫師在大會上作了題為《支氣管鏡下吲哚菁綠(ICG)熒光顯影技術在精準肺段切除術中的創新應用》的專題報告。兩項研究成果,一項聚焦尖端精準導航技術,一項立足高難度手術的規模化成功實踐,共同彰顯了中國團隊在推動全球小兒微創外科技術發展、提升兒童外科診療水平方面的創新活力與責任擔當。
近年來,西安交大二附院小兒外科以“最小創傷、最快康復”為理念,構建起特色技術體系:高難度腔鏡手術,涵蓋肝切除、精準肺段切除、腹膜后腫瘤切除等;機器人復雜手術,突破胰頭切除等“外科珠峰”;胎兒宮內治療,開創腎積水、囊腫等先天畸形產前干預路徑;前沿導航技術,ICG熒光顯影實現亞厘米級精準切除。
國際首創經胸腔鏡入路智取腹膜后巨瘤新范式
針對一例10歲女孩腹膜后直徑超10cm的腫瘤(位置深嵌于肝臟、下腔靜脈及腹主動脈后方),李鵬主任團隊創新采用經胸腔鏡入路。利用胸腔開闊空間,切開膈肌充分暴露腫瘤,避開腹部重要血管,2小時即完整切除病灶。這一打破常規的術式屬國際首創,為復雜腹膜后腫瘤提供了微創治療新范式。
國內首例ICG熒光染色導航下小兒腹腔鏡肝部分切除術成功實施
高亞教授在鄭百俊副主任醫師、余輝副研究員及麻醉、手術室配合下完成小兒腹腔鏡下右肝S6、7、8段切除。在ICG熒光染色導航下,術中監測到孩子肝臟腫瘤邊界清晰,肝表面切除現與缺血線一致,肝實質深部和肝門部膽管清晰顯示。手術全程動態引導、術中精準肝實質離斷、最終實現完整腫瘤切除目標。
國內首例胎兒腎積水合并腎周尿性囊腫微創治療成功實施
面對胎兒右腎因90ml囊液壓迫導致功能瀕臨衰竭的危急情況,李鵬教授團隊聯合母胎醫學多學科協作組,在超聲引導下成功實施精準囊液穿刺抽吸術。手術歷時僅10分鐘,胎兒腎臟形態即刻改善,為出生后腎功能恢復贏得關鍵時機。
西北首例機器人輔助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成功實施
李鵬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12歲胰腺腫瘤患兒完成西北地區首例機器人輔助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面對胰頭部5.3cm巨大腫瘤與十二指腸、腸系膜血管緊密粘連的難題,團隊通過三維重建精準規劃,利用機器人系統超高清視野及靈活機械臂,在5小時內完整切除腫瘤,成功保留患兒十二指腸、膽道及血管,避免傳統“三臟器切除”的創傷。患兒術后恢復良好。
復雜氣管食管瘺治療取得新突破
小兒外科李鵬教授團隊在復發性氣管食管瘺(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rTEF)治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創新性地將3D打印技術與微創手術相結合,提出"胸腔鏡氣管食管瘺修補術聯合個體化3D打印生物可降解氣管外支架植入"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在完成胸腔鏡氣管食管瘺修補術的同時,經胸腔鏡置入個體化3D打印的生物可降解氣管外支架,不僅微創,而且可從根本上隔絕氣管與食管,阻止了rTEF黏膜管道的再通,降低氣管食管瘺復發的概率。該方法對于治療該類復雜棘手的臨床問題具有重大而實用的臨床意義。
該院小兒外科在IPEG 2025這一國際頂尖平臺上的精彩亮相,不僅是醫院學科建設與臨床科研實力的有力證明,更是中國小兒外科在國際學術舞臺持續提升影響力的生動體現。此次在國際權威舞臺的發聲,將進一步激勵團隊深耕小兒外科微創領域,探索更多技術突破,以更小的創傷、更精準的治療、更快的康復,為全球兒童健康貢獻堅實的“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