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Science Robotics》罕見地把封面給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 SRT-H:一臺機器人在8個離體豬膽囊上獨立完成膽囊切除術的“夾閉+切斷”關鍵步驟,成功率100%,全程無人工干預。
消息一出,“外科醫生要失業”成為熱門話題,沖擊著每一個外科醫生的神經。
震驚之余,我們不得不冷靜思考:外科醫生離下崗到底有多遠?
SRT-H 做了什么?
簡單地講,就是Surgical Robot Transformer - Hierarchy (SRT-H) (外科機器人轉換器-分層架構)操作dVRK Si系統在豬離體膽囊上自主進行了17個子任務,連續完成“抓取膽囊→左管(膽囊管)夾 3 枚→右管(膽囊動脈)夾 3 枚→兩側切斷”的手術操作。
(圖片來源于文章)
在測試的8例手術中全部成功,平均耗時317秒(約5分17秒),期間平均自我糾正6次。
SRT-H系統的亮點是具有兩層架構:高層策略(HL Policy)負責"想",每3秒分析手術場景,生成自然語言指令;低層策略(LL Policy)負責"做",把語言指令翻譯成6D機械臂動作。
SRT-H的硬核優勢
該論文引起轟動效應的根本原因是機器人手術取得了技術突破,首次實現無需標記組織、非預設路徑的自主手術,從“特定任務自動化”邁向“理解手術流程”的通用性。
目前的機器人手術自主程度分級業界普遍采用Haidegger提出的6級自主性框架:
0 級:完全由醫生操作; 1 級:機器人僅提供震顫過濾、主從映射等輔助功能; 2 級:任務式自主,可獨立完成預先編程的“子任務”; 3 級:條件式自主,可提出任務策略,完成大部分操作,需醫生監督和審批; 4 級:高度自主,可按審批的方案執行手術,醫生只做緊急干預; 5 級:完全自主,可自行制定并執行全部手術計劃,無需醫生介入。
截至2025年,FDA 已批準的近50款系統中,86%仍停留在1級,僅有6%達到3級,尚無4–5 級系統獲批。
2022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TAR(Smart Tissue Anastomosis Robot)系統首次在動物體內完成腹腔鏡腸道吻合,被認為是達到了3級水平;而2025年7月約翰·霍普金斯&斯坦福大學聯合報道的SRT-H系統被認為實現了向4級過渡的關鍵驗證。
機器人自主手術還有多遠?
SRT-H系統被認為具備了3級向4級過渡的能力,但離4級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
因為目前的研究只是在豬的離體膽囊上進行實驗,但是離體≠活體,兩者之間橫亙著一條非常巨大的鴻溝。
離體標本無血液循環、無呼吸運動、無滲血影響,無周圍組織遮擋,結構清楚,解剖相對恒定;但活體手術因人的高矮胖瘦、有無粘連、解剖變異、合并疾病等不同,千變萬化,只有想不到,沒有遇不到。
以普通外科最常見的闌尾手術為例,大部分闌尾切除手術確實簡單,半個多小時或一個小時就搞定,但是遇到困難手術,做得人想Si的心都有,不要說切闌尾,找闌尾都需要花好幾個小時。
SRT-H系統為什么挑膽囊切除而不是闌尾切除做試驗,就是因為膽囊的解剖變異相對較小,手術程序相對恒定,操作步驟相對簡單。
而且,當前的研究還只是把手術步驟“掐頭去尾”,只做了“夾閉+切斷”等簡單操作,未涉及膽囊床剝離、止血、取出等復雜步驟。
而且,即使未來的SRT-H系統通過更新和迭代能自主完成整個膽囊切除的全部手術步驟,具備4級水平的能力,離真正的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真正的人體手術充滿各種未知和意外,只有當機器人具備處理各種未知和意外,比如出血、損傷等復雜情況的能力,它才算拿到了臨床應用的入場券。
但是,拿到了入場券不代表就可以入場,因為還有倫理問題和社會接受度兩道門檻需要跨越。
兩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機器人夾錯了血管、神經,或切了不該切的器官找誰負責,機器人、外科醫生、還是生產廠家?另外,即使廠家敢上市,醫院敢購買,醫生敢放手,如果你是病人,敢不敢讓它給你做手術?
就像現在的智能駕駛系統,理論上已經具備了5級的能力,但是又有多少人完全信任它,敢于把自己的性命交給它?
-04-
機器人做手術和人做手術誰厲害?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需要先澄清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現有的臨床上使用的機器人系統,不管它是幾代,也不管是自主研發還是國外原裝,都不是真正的機器人,充其量只能叫操作系統,停留在1級水平,因為它沒有自主思考和決策的能力,就像提線木偶一樣,只是充當機械臂的角色,背后操作的人還是外科醫生。
那么,目前的機器人做手術和人做手術相比誰厲害?
可以說一樣厲害,也可以說比人厲害或者不如人厲害,要看情況。
說一樣厲害,是因為操作機器人的是外科醫生,機器人手術的水平還是外科醫生手術的水平;說比人厲害,是因為機器人系統機械臂關節的靈活性更好,穩定性更強,在狹小空間操作自由度更大,在縫合、重建等復雜操作上更有優勢;說不如人厲害,是因為機械臂的放置和調試需要時間,例如膽囊切除和肺結節切除等簡單手術,你這邊機械壁還沒有安置好,那邊常規腔鏡手術已經做完了,誰厲害?
未來,如果機器人能自主做手術和外科醫生相比誰厲害?
機器人系統訓練的數據來源于對外科醫生手術過程的學習,因為它看得多,學得多,去粗存精,理論上,在常規手術能力上它至少能達到均線以上外科醫生的水平。
但是,評價一個外科醫生能力的不只是常規手術的水平,更是處理意外和復雜情況的能力,考慮到人體結構的變化性和疾病的復雜性,我把這票投給外科醫生!()
-05-
機器人會不會取代外科醫生?
其實,這已經不是個問題。
因為,從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只有1級水平的機器人系統來看,雖然還是人在操作,但是由于主刀醫生可以同時操控幾條機械臂進行手術,實際上已經減少了助手的數量,也就是說,助手的角色已經部分被取代了。
未來,隨著機器人的自我學習和系統更新,它完全可以不依賴主刀醫生的操作或指令,自主幫助主刀醫生進行牽拉、暴露、夾持、吸引等輔助操作。
切斷或切除等關鍵決策由主刀醫生來做,輔助操作由機器人來完成,既確保了手術安全,又不擔心倫理的風險。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估計會是這樣一種混合編制的模式:一個外科醫生主刀,幾個機器人充當助手,同臺完成手術,助手的崗位被完全取代!
助手的崗位被取代后,助手想成長,只能先在臺下跟著機器人學習,看機器人如何幫主刀醫生牽拉和暴露,當學會如何充當助手又具備主刀手術的能力時,或許他或她才有機會站上手術臺。
-06-
結語:形勢逼人,未來已來
人工智能發展的初衷就是取代那些低教育、低水平、低技術、高重復性、高體力付出的崗位,外科手術兼具高技術含量和高體力付出兩種屬性,所以,取代部分技術含量相對低,體力付出又巨大的助手工作成了必然。
SRT-H的進化只是讓大家更早看到了這種趨勢的來臨,讓外科醫生群體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來自機器人的威脅。
但是,外科醫生會不會下崗取決于機器人迭代的速度,倫理法規的出臺,以及社會的認可和接受程度。
毫無疑問的是,外科醫生的職業不會消失,因為外科手術最終還是需要外科醫生來主刀和掌舵,但是,助手的崗位會逐漸被取代,年輕醫生的機會會減少,成長過程也會被拉長。
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意識到機器人系統的發展是剝奪自己的機會,阻礙自己的成長,取代自己的崗位,外科醫生會不會任由其肆無忌憚的發展?
(原創文章,春哥出品,歡迎轉發、分享?。?/strong>
專家門診:
每周二上午 四川省腫瘤醫院天府院區大腸外科
每周四上午 四川省腫瘤醫院武侯院區大腸外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