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產劇,都流行“扎堆”。
在央八,《以法之名》以超強的演員陣容,和反腐的題材,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
我看得也十分上頭。
從第一集萬海被打成黑社會,喬振興被害開始,懸著的心,一直壓抑到了30集。
原本我心說,導演啊導演,觀眾們都已經憋屈了30集了,雖說《以法之名》不是爽文套路,可怎么說也得讓觀眾浮出水面,透口氣不是?
哎,最后居然又是“文字判案”。
不過說歸說,《以法之名》終歸是結束了,緊接著,《掃毒風暴》來了。
同樣陣容強大,還是段奕宏+秦昊的雙男主配置,配角方面,也是老戲骨和實力派云集,又根據真實案件改編。
不出意外,這又是一部大劇。
但近一段時間,我最關注的,則是央視另外一部即將開播的大劇——《浴血榮光》。
說實話,我已經期待了兩年了。
該劇已經發布了定檔預告,確定將于7月15日,登上央視一套的黃金檔,正式開啟首播。
那這部40集的革命歷史大劇,究竟如何呢?
第一點,先說大概的劇情。
1927年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并在井岡山開辟了革命根據地,創建了人民軍隊。
隨后,轉戰閩西,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和不斷探索,終于在古田會議上確定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偉大原則。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路上,紅軍歷經艱難險阻,沖過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突破烏江。
在中國革命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毛澤東力挽狂瀾,與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同于1935年1月15日召開了遵義會議,中國革命歷經了偉大的轉折,開創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偉大征程。
對于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來說,這部劇要看什么?
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
其一,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原因和背景,充分理解、加深自己的知識儲備。
《浴血榮光》以“黨的建軍路線”和“人民就是江山”為主線,聚焦1927年至1935年從南昌起義到遵義會議這一歷史時期。
完整呈現了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第一槍、三灣改編確立“支部建在連上”、古田會議明確 “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等重大歷史事件,生動展現了黨指揮槍這一根本原則確立的全過程。
其二,深刻的主題,財富般的內涵。
從本質和歷史事實出發,《浴血榮光》這部電視劇,向觀眾深刻闡釋了兩大重要命題。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什么要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二,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核心地位是如何歷史性地形成的。
第二點,演員陣容方面,如何?
我只能說是,無可挑剔。
首先,飾演毛澤東的,是王仁君。
我始終覺得,王仁君是青壯年毛主席最好的飾演者之一。
要說我是從哪部作品開始“入坑”,那必須是電影《古田軍號》,之前有前輩古月、唐國強等人珠玉在前,王仁君完全演出了自己的風格來。
可真正讓我著迷的,還是在電視劇《問蒼茫》中。
其實不用我夸贊,只要你看過這部劇,就知道有多好,演員的演繹有多精彩。
其次,王志飛飾演朱老總。
和很多老戲骨一樣,王志飛的戲路之寬,也是令人贊嘆。
可以是銀行高管,可以是兩腳泥的農民,可以是在秦國變法的商鞅,也可以是《掃黑風暴》中的大反派。
可正可邪的王志飛,此次該如何塑造朱老總這一形象呢?
最有意思的是,當我在演員表中,看到孫維民老師名字的時候,以為他在本劇中,將要繼續出演周恩來總理一角。
后來一想,不對,年紀有點略顯違和了。
果然,在本劇中,孫維民老師,飾演的是林裁縫一角,而飾演周總理的,則是中生代演員陳龍。
這就有意思了。
自打《瑯琊榜》之后,我看陳龍總覺得他是一介武夫。
導演居然讓陳龍來演氣質儒雅的周總理,想必是藏著什么大招的,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
其實翻看《浴血榮光》的演員表,處處都有亮點。
當年憑借著電影《我們倆》中的小馬,感動了無數人的演員宮哲,已經許久不見了。
本次她在劇中飾演賀子珍,絕對值得期待。
另外,除了我上面提到陳龍飾演周總理之外,其他許多演員的選擇,都讓我感到驚訝。
比如張一山的林彪、劉智揚的陳毅,以及曹磊的蔣介石等等,導演的每一個選擇,都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當然,既然是革命歷史大劇,壓箱底的“寶貝”,必須還是要有的。
老戲骨董勇繼續飾演彭老總,侯勇飾演賀龍,還有咱們的“老李”—李幼斌,也參與了此劇的拍攝。
你就看這夸張的陣容,想拒絕《浴血榮光》很難。
第三、主旋律能否再出爆款?
有不少人認為,主旋律作品不好看,年輕人不喜歡。
我一點都不能同意。
就像此前的《覺醒年代》,按說夠主旋律了吧,結果在以年輕人為主的豆瓣上,不僅獲得了9.3分的超高評分,評分人數更是超過了53萬。
這一數字,超過了不少現象級的爆款劇。
我就直說吧,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不能武斷的說他們不愛看主旋律影視劇,而是因為他們“吃得出好壞”。
其本質還是,作品誠意給夠了,觀眾就買賬。
這就是正反饋。
為了還原歷史的真實,《浴血榮光》的劇組,沿著實際的長征路線實景拍攝多達9個月。
在福建龍巖的土樓里拍攝“古田會議”,在河北井陘的山溝里還原“反圍剿”,連戰士們穿的草鞋,都是按當年的樣式用稻草編的。
當然,一個好的劇組,對于細節的注重,更是到了幾乎苛刻的地步。
比如紅軍的步槍型號、開會時的油燈樣式、戰士們說的方言等,都經過歷史學者考證。
在拍攝時,為了呈現出毛主席的疲憊但堅定的感覺,他在油燈下寫《井岡山的斗爭》,僅僅筆尖蘸墨這一個動作,就反復拍了17條。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即使在那些艱苦歲月中,也不乏溫情脈脈的暖心時刻。
毛主席在長征路上撿到一個孤兒,把自己的干糧分給孩子,卻在夜里偷偷餓肚子。
紅軍戰士在雪地里唱《國際歌》,鏡頭掃過他們凍裂的腳,卻能看到眼里的光;年輕通訊員犧牲前,懷里還揣著沒寄出去的家信。
等等等等,能說的、想說的,都有很多。
但我最想說的是,不如去看看吧。
那不僅是一代人的奮斗史,也是我們的來時路。
最后,謹以毛主席起草、周總理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作為本文的結尾: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