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許久不在軍事報道上見面的殲轟-7A“飛豹-2”戰斗轟炸機,這次居然在日本的統合幕僚監部的通報中出現了。
日方公布的照片
7月10日,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發布報告,稱連續兩天在東海上空,日本空自的YS-11EB型電子偵察機,在執行任務時,連續遭到中國空軍戰斗機攔截。令人意外的是,中國空軍執行攔截任務的,是殲轟-7“爆擊機”。當然,這個“爆擊機”是日本特色用詞,也就是我們的“轟炸機”。
同時防衛省還配了現場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實施攔截的是一架殲轟-7A型“飛豹”戰斗轟炸機。該機似乎配備了機身下方、機翼下方共三個副油箱,在機翼掛架上掛帶了PL-5C型空對空導彈,看起來十分沉穩,從容不迫。
日本防衛省的通告
日本防衛省通報稱,在兩天的飛行中,9號中國空軍飛機距日本自衛隊軍機水平距離30米,垂直距離60米;而10號則正好掉了個個兒,垂直距離30米,水平距離60米。這個飛行距離算是比較近了,對于執行跟蹤監視查證任務的戰斗機來說也基本上夠用了。
為何選殲轟-7A
殲轟-7A型戰斗轟炸機,怎么還兼職擔負起了東海防空識別區跟蹤監視查證,跟蹤日本自衛隊YS-11EB型電子偵察機的任務?
從跟蹤目標上來說,大概是因為這次來的日本飛機不是啥好貨。這回來的YS-11EB型電子偵察機,其原型是日本航空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開發的第一款民用渦槳發動機動力支線客機YS-11,可以說是三菱重工MRJ的精神前輩。
當時開發工作可謂是大牌云集,連曾經設計過零戰的日本著名設計師堀越二郎都參與了進來,然后不出意外……杯具了。日本獨特的一根筋和企業內斗,讓負責開發YS-11的設計師們都分成了幾派互相給對方使絆子,同時還伴隨著大量莫名其妙、也可以說是夾帶私貨的設計,比如按照軍機標準來對機體強度進行設計等……
其結果自然是YS-11在民用飛機市場上毫無競爭力,最后甚至需要日本經產省靠行政強制力才賣出去100多架,再加上由于YS-11的安全性太差,以至于四十多年之前就在日本航空退完了。
不過,日本自衛隊可不管這么多,起碼得到了一個性能尚可的軍用飛機改裝平臺是吧。于是,航空自衛隊購買了一些YS-11飛機,用來改裝為電子偵察機YS-11EB。從外形來看,這些YS-11EB安裝了四個突出于機身表面的大型整流罩設備,可以安裝合成孔徑雷達和信號情報偵察設備,用于收集雷達、通訊設備散逸的射頻信號。
雖然說是這么一說,但是這些YS-11EB也已經太老了。雖然在90年代改裝了通用動力公司生產的T-64型渦槳發動機和漢密爾頓公司的三葉螺旋槳,提高了燃油經濟性,但是依然無法挽救YS-11EB已經垂垂老矣的現狀。
這些YS-11EB現在其實已經到了壽命的終末期,三年后就要被C-2運輸機改裝的新一代電子偵察機取代,日本航空自衛隊派出這些飛機來執行對我們的電子偵察任務,其實說到底就是廢物利用,抓緊最后的時間將這些飛機的殘值利用干凈了事。
因此,既然對方來的不是啥好貨,大概率也是能躺就躺,過來看一眼,對得起空自發的工資了事,我們就沒必要上太好的裝備了。你拿著殲-16和殲-20這種飛機,去跟這種四五十歲的老爺機對對碰,損耗的是咱們自己的飛機壽命,我們的新戰斗機蹲一個起落很貴的,萬一兩架飛機懟上了,可能我們的飛機沒啥事,日本的飛機先散架了……
所以,既然日本不太認真,那咱們也就別太認真了,派出個殲轟-7A這種老飛機飛過去,陪日本的飛機玩一玩兒得了。
殲轟-7A的發展
其實從我們這邊的角度來說吧,殲轟-7系列飛機,也已經到了壽命的后期,而且這么多年殲轟-7系列戰斗轟炸機承擔的任務也是改來改去。
最早于1977年啟動研發工作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現有的強-5型強擊機和轟-5型轟炸機(其實是前線轟炸機),航程都太短,載彈量也不高,單純只是想研發一款航程可以達到南沙群島的戰斗轟炸機。
隨后,由于海軍航空兵具備攜帶反艦導彈能力的轟炸機轟-6丁在80年代到90年代裝備數量太少,完全無法滿足海軍航空兵實施導彈化航空制海的要求。因此,殲轟-7基本型又增加了配套鷹擊-8K型反艦導彈的需求,并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通過了技術鑒定。這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蘇-30MKK戰斗機到位之前,我海空航空兵部隊為數不多導彈化航空反艦的戰術機型。
等到殲轟-7型戰斗轟炸機成熟之后,空軍航空兵也發現了該機型的好。畢竟蘇-30MKK戰斗機數量實在有限,其它機型需要承擔繁重的制空任務,也沒有多余的精力拿來遂行對面攻擊任務,這就帶來了殲轟-7型戰斗轟炸機家族最為成功的型號殲轟-7A。
現在的軍迷們可能沒什么概念了,大伊萬還記得本世紀初剛剛看到殲轟-7A時的那個震撼——整體式風擋隔框,增加了的機翼掛架,核心火控計算機和1553B數據總線連接的火控系統,不再需要使用傳統的硬件交互和專用線路來使用航空武器。座艙使用一平兩下的布局,可以攜帶從反艦導彈到反輻射導彈,再到激光制導炸彈和空地導彈等一系列對面精確打擊武器。
后來,殲轟-7A又配備了諸如瞄準吊艙,用于引導空地導彈實施超視距打擊的空地中繼數據鏈吊艙,甚至還配備了大型電子干擾吊艙等吊艙,更是讓咱們覺得這“豹爺”可真的先進啊。
如果說中國空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三劍客”,那2000年到2010年的中國空軍“三劍客”,大概率是殲-11、殲-10A和殲轟-7A。在這“三劍客”里,殲-11負責攻勢制空,殲-10A具備使用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殲轟-7A則是對面攻擊的一把好手。
其實,殲轟-7A在對空攔射上的性能是不差的。在殲-10還只配套了PL-11的情況下,殲轟-7A理論上就可以攜帶PL-12了,只不過咱們當時基本是該省省該花花,既然不是制空戰斗機,那就沒必要給殲轟-7A增加這種能力。所以,殲轟-7A型戰斗轟炸機當時也算是一款專機專用的機型,只承擔對面攻擊使命。
如果說90年代中國海軍航空兵只有那一批殲轟-7可以攜帶反艦導彈,承擔航空反艦任務,那么2010年左右的中國空軍在殲-16戰斗機成熟之前,手頭具備較強對面攻擊能力的戰術飛機,也就是從俄羅斯弄到的蘇-30MKK和這些殲轟-7A了。這些飛機數量當然不少,可以說當時殲轟-7A撐起了中國空軍對面攻擊的半壁江山。
不過,雖然是戰斗轟炸機,但是殲轟-7A的機動性可是不算差,整機推重比性能不錯,使用的諸如機翼前緣鋸齒設計也有利于提高戰機的亞音速機動性,最起碼殲轟-7A在亞音速的機動性,是不亞于殲-8B和F-4E的。
這也讓它在對抗日本空自的F-4EJ戰斗機的時候有相當大的優勢,甚至由于殲轟-7A燃油系數較高,可以從容陪著F-4EJ戰斗機繞圈,等日本的飛機都沒油了只能返航了,咱們的殲轟-7A還有余力。
從這個角度來講,殲轟-7A戰斗轟炸機不僅對面攻擊是把好手,咱們的老豹爺還真的十分擅長這種跟蹤查證,長期監視類任務。
豹爺老矣,尚能飯否
時過境遷,中國空軍現在早已成長為擁有龐大規模四代半戰斗機、第五代戰斗機的機隊,殲轟-7A型戰斗轟炸機在中國空軍中的地位早已下降。
而殲轟-7系列戰斗轟炸機由于普遍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最初10年制造的,機齡普遍已經一二十年了,部分飛機甚至已經用了30年了,還有些老豹爺,已經退出了部隊現役,進了博物館。
以這些戰斗轟炸機的機齡來說,由于這些飛機的大載荷非常多,使用的機體強度設計標準又比較老,殲轟-7A又經常飛低空導致動壓相當大。因此,殲轟-7和殲轟-7A的機體壽命可能不會非常長了,我們可能會在2035年甚至2030年左右,就看到飛豹戰斗轟炸機正式退出中國空軍現役。
而在殲轟-7A已經進入服役后半期,可能已經有些飛機開始退役的當下,我們再度看到老豹爺出現在鏡頭之前,居然是日本航空自衛隊報告,說殲轟-7A在跟蹤監視日本空自的老飛機YS-11EB。
日本的飛機算是壽命終末期廢物利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老豹爺也是到了壽命晚期的物盡其用。老豹爺到了最后,居然還有機會發揮一下自己的機動性優勢,這可能連它自己都沒有想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