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軍區剛組織PCL-181卡車炮,進入高原進行成建制射擊訓練的背景下,“Defence Security Asia”網站報道稱,孟加拉國陸軍的8人代表團,在為期4天的訪問中,仔細討論了采購SH-15(PCL-181衍生出口型號)的具體事宜,并親眼觀摩了實彈射擊。這筆幾年前開始,因印巴戰爭加速的軍購,眼看就要落地了。
其實孟加拉國媒體在5月下旬,就報道了其陸軍第7步兵師指揮官莫澤姆少將,即將率領代表團訪華,并商討采購SH-15事宜的消息。現在看起來,這則消息確實沒錯,就是行程沒有外界期待的那么快。
而國內陸軍組織的高原演習,則堪稱完美的展示了PCL-181的性能。按照官方報道,這次演習是特意選擇空氣稀薄、天氣惡劣的環境,考驗PCL-181在最苛刻條件下,基于數字化網絡作戰體系,提供高速、高精度支援的能力。
高原軍演:PCL-181的實戰化考驗
2025年盛夏,中國西部高原的空氣稀薄得能擰出水來。在海拔4500米的某炮兵陣地上,數十輛PCL-181卡車炮如鋼鐵巨獸般一字排開,炮管直指蒼穹。這場由西部軍區組織的成建制射擊訓練,特意選在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60%、氣溫驟降20℃的惡劣環境下展開,目的只有一個——把PCL-181的性能逼到極限。
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車載計算機瞬間接收到無人機傳來的實時坐標。炮手們熟練地轉動操作桿,液壓系統發出低沉的轟鳴,25噸重的車體穩穩扎進凍土。
"裝填!"隨著指令,半自動裝填機精準抓起一枚155毫米炮彈,以每秒5米的速度推入炮膛。只聽"轟"的一聲巨響,第一發底排榴彈劃破天際,在42公里外的目標區炸開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緊接著,第二發、第三發……每分鐘8發的射速讓整個陣地籠罩在硝煙之中。更令人驚嘆的是,在無人機引導下,后續炮彈竟然能精確命中同一彈坑,誤差不超過半米。
這場演習完美驗證了PCL-181的核心優勢:在數字化網絡作戰體系支撐下,它不僅能在高原缺氧環境中保持穩定射速,還能通過數據鏈與偵察衛星、無人機、前沿觀察哨實時聯動,實現"發現即摧毀"的閉環打擊。當最后一輛卡車炮完成射擊后15秒,整個炮兵群已啟動撤離程序,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這正是現代戰爭中"打了就跑"戰術的完美詮釋。
消息傳到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正在規劃陸軍現代化的決策者們坐不住了。他們清楚,這種在高原上展現的超視距精確打擊能力,放到自家平原水鄉同樣能發揮奇效。
畢竟,PCL-181的底盤采用6×6全地形越野設計,涉水深度可達1.2米,在孟加拉國雨季的泥濘道路上如履平地。更關鍵的是,其25噸的自重對橋梁載荷要求極低,能輕松通過全國90%的公路橋梁,這對于河流密布的孟加拉國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制。
孟加拉國的軍購考量:從印巴戰爭到SH-15
孟加拉國對SH-15的關注并非心血來潮。早在2023年,該國陸軍高層就曾秘密派員觀摩巴基斯坦陸軍的SH-15演習。當時巴軍展示的"分散部署、聯合打擊、即時轉移"戰術,讓孟加拉軍官們大開眼界。而真正讓他們下定決心的,是2025年5月的印巴沖突。
在那場持續17天的邊境戰爭中,巴基斯坦的SH-15集群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他們利用夜色掩護,將火炮分散部署在印控克什米爾邊境的20多個隱蔽點。
通過戰術數據鏈共享目標信息,各炮位幾乎同時開火,在短短10分鐘內向印軍前進基地傾瀉了300多發炮彈。印軍事后統計顯示,當天有200多名士兵傷亡,12輛坦克和裝甲車被摧毀。更讓印度頭疼的是,每當印軍反炮兵雷達鎖定巴軍炮位時,SH-15早已轉移到百公里外的新陣地,讓印軍的報復性打擊次次落空。
這場戰爭讓孟加拉國看到了SH-15的實戰價值。他們的國土80%是平原,傳統牽引式火炮在雨季根本無法機動,而重型履帶式自行火炮又受限于橋梁載荷。
反觀SH-15,其公路最大速度達90公里/小時,從首都達卡到印孟邊境的任何地點都能在3小時內完成部署。更重要的是,SH-15配備的末敏彈和衛星制導炮彈,能有效壓制印度部署在西孟加拉邦的"陣風"戰機機場和裝甲集群。
不過,孟加拉國的采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24年首次提出采購意向時,軍方內部就存在分歧:有人擔心SH-15的單價(約230萬美元)超出預算,也有人質疑中國武器的可靠性。
直到2025年5月,當印度在邊境增兵并部署"陣風"戰機后,這種疑慮才徹底消散。正如孟加拉國陸軍參謀長在內部會議上所說:"當印度的'陣風'能在15分鐘內飛抵達卡時,我們需要的不是辯論,而是能在15分鐘內摧毀其機場的武器。"
中巴合作的新里程碑:SH-15的戰略意義
對于中國而言,SH-15出口孟加拉國遠不止是一筆軍貿訂單那么簡單。這背后是中國軍工體系從"性價比優勢"向"體系化輸出"的華麗轉身。
首先,SH-15的技術參數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其155毫米52倍徑火炮發射增程彈時最大射程達54公里,遠超印度現役的K9自行火炮(40公里)。
更關鍵的是,它配備的自動化火控系統能在60秒內完成從接敵到射擊的全過程,而印度M777牽引炮完成同樣流程需要5分鐘。這種代差讓SH-15在南亞次大陸的炮戰中占據絕對優勢。
這次軍購延續了中國"武器+技術+服務"的全鏈條合作模式。根據談判框架,中方不僅將提供40-60門SH-15火炮,還將在達卡建立聯合維修中心,并為孟加拉國培訓500名數字化炮兵人才。這種深度合作模式,正是巴基斯坦此前引進SH-15生產線的"縮水版",為未來可能的技術轉讓埋下伏筆。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SH-15落戶孟加拉國將重塑南亞軍事平衡。印度近年來大力推進"東進戰略",在西孟加拉邦部署重兵,對孟加拉國形成戰略壓制。而SH-15的到來,將使孟加拉國首次具備對印度東部戰略目標的精確打擊能力。正如巴基斯坦軍事專家阿巴斯·汗所言:"當達卡的SH-15能覆蓋加爾各答時,印度的'陣風'戰機就不得不考慮后院起火的風險。"
這筆軍購的另一個深遠影響在于,它為中國軍工打開了東南亞市場的新窗口。目前,越南、泰國等國的陸軍正面臨火炮現代化壓力,而SH-15的高原實戰表現和親民價格,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項。可以預見,隨著孟加拉國成為SH-15的"示范用戶",中國卡車炮在東南亞的訂單有望迎來井噴式增長。
當孟加拉國代表團在高原觀摩完實彈射擊后,帶隊的莫澤姆少將握著中方指揮員的手感慨道:"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巴基斯坦總理在感謝中國時會眼含熱淚。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擁有可靠的朋友比什么都重要。"這句話,或許道出了南亞國家在大國博弈中最樸素的生存智慧。而SH-15,正是這種戰略互信的最佳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