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說說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在激烈競爭之下,形勢正發生著劇烈變化。
變化所展現出的形式,是多樣的。一方面,市場格局在發生變化——中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加速崛起,銷量節節攀升,合資及傳統豪華品牌步步后退,下滑態勢明顯。另一方面,技術路線在發生變化——純電、插混,以及增程等技術愈發影響到更多品牌的決策。曾經支撐合資、豪華品牌的核心優勢——燃油車的動力總成技術,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下逐漸失效。
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合資、豪華品牌會繼續在純電賽道“追趕”時,它們卻似乎想要調轉“槍口”。集中體現是合資、豪華品牌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在積極擁抱增程技術這一“技術稻草”。據外媒報道,寶馬正計劃重啟增程動力系統。根據最新規劃,第六代X5將成為首款搭載全新增程系統的車型,預計于2026年正式發布。
曾經有言論稱增程車是智商稅,專門賣給不懂車的人,但現實卻是增程車型賣得風生水起。隨著上汽大眾、廣汽豐田等合資品牌已經明確接下來要推出增程技術的新車,寶馬和奔馳或許也將進入增程市場,它們能通過押注增程技術,上演絕地反擊、逆襲的好戲嗎?
絕境求變!巨頭轉向的技術豪賭
形勢的變化,是驅動合資、豪華品牌轉向的源動力。
當下,合資、豪華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迎來“至暗時刻”。這主要體現在銷量層面,合資、豪華品牌的銷量集體“失速”。近日,乘聯會發布了最新乘用車市場銷量情況。2025年6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208.4萬輛,同比增長18.1%,環比增長7.6%;今年1-6月累計零售1090.1萬輛,同比增長10.8%。
而要看到的重點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中國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呈現“冰火兩重天”之勢。從市場份額來看,自主品牌仍然占據主導地位——6月自主品牌零售134萬輛,同比增長30%,環比增長7%;當月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為64.2%,同比增長5.6個百分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合資品牌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其中,6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6.1%,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2.0%,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5.8%,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傳統豪華品牌方面,6月豪華車零售23萬輛,同比下降7%;6月的豪華品牌零售份額11.0%,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此消彼長”的市場格局已經長期出現在中國汽車市場。而在銷量懸崖的倒逼下,合資、豪華品牌也在絞盡腦汁進行應對。除了傳統的降價策略外,重新審視技術路線也成為當務之急。
實事求是地說,合資、豪華品牌與中國自主品牌之間存在技術路線的“代差”。中國汽車市場早已不是“油改電”的戰場,而是進入了“全產業鏈自主可控”的新階段。從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到華為的DriveONE電驅,從蔚來的換電站到理想的增程器等,自主品牌用10年時間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技術體系。相對而言,合資、豪華品牌的燃油技術、混動技術等,已不被中國消費者所看重。
而當純電技術難以在短期內奏效時,合資、豪華品牌將目標對準了增程技術。增程技術的崛起,本質上是對中國汽車市場特性的精準回應。當技術意識形態讓位于實用主義,增程已成為中國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投票的選擇。
以理想為例,崛起的重要原因除了“冰箱彩電大沙發”,就是通過增程技術,滿足消費者對于長續航、低使用成本和享受科技便利性及舒適性兼得的需求??梢哉f,理想汽車的成功證明,消費者對“無續航焦慮+智能化體驗”的需求遠超技術偏見。
能夠看到,增程技術“城市用電、長途用油”的模式,恰好契合中國家庭“一車多用”的需求。而增程車型的低使用成本和高配置等,進一步放大了競爭力??梢哉f,增程技術是對中國家庭用戶需求的精準表達——而這正是合資、豪華品牌過去最忽視的“場景化體驗”。
也正是因為增程技術現階段所展現出的優勢,讓合資、豪華品牌主動進行了一場“豪賭”。對合資、豪華品牌而言,押注增程技術既可避免純電路線的巨額投入,又能在短期內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逆襲之路?增程賭局結果尚未可知
增程技術的“突然翻紅”,實質上是合資、豪華品牌對市場需求的“妥協式”迎合。
當然,合資、豪華品牌押注增程,看似是“妥協”,實則是“重新理解中國市場”的開始。但要判斷它們能否開啟逆襲之路,得先回答一個問題:增程真的是“技術稻草”,還是“飲鴆止渴”?
從技術層面看,增程的門檻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低。其需要高效的增程器、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包、智能的能量管理系統,三者協同才能實現“低油耗、長續航、平順駕駛”的體驗。理想能做到“虧電油耗5.9L/百公里”,背后是對增程器熱效率的極限優化;問界M9的增程系統則與華為DriveONE電驅深度聯動,實現了“發電-用電”的毫秒級響應……
而合資、豪華品牌的優勢,在于發動機技術。大眾的EA211發動機、豐田的Dynamic Force系列發動機等熱效率均超過40%,理論上具備研發高效增程器的基礎。但問題在于,它們的增程系統是否能與中國品牌的智能化、場景化體驗匹敵?
比如,大眾即將推出的增程SUV,可能會沿用大眾的MQB平臺,但車機系統若仍用CarPlay或自研的MOS系統,可能很難與理想的四屏交互、華為的鴻蒙座艙競爭。此外,廣汽豐田計劃推出的增程式漢蘭達和塞納能保證可靠性,但如果不能像問界M9那樣提供“全向防碰撞系統+多模態交互”,或許很難打動中國家庭用戶。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汽車市場的增程賽道仍在擴容,也為合資、豪華品牌的技術轉向提供了窗口期、緩沖期。但它們所面臨的真正危機,在于能否在增程紅利期完成技術積累。要知道,深挖增程賽道且吃到最大紅利的理想汽車,已經在加碼純電車型——今年將接連推出i8、i6兩款純電SUV。
而當純電的補能網絡逐漸完善,當固態電池、800V高壓平臺解決了續航與充電焦慮,增程的“無里程焦慮”優勢將被削弱。對合資、豪華品牌而言,押注增程更像是一場“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先用增程車型穩住市場份額,同時加速研發純電技術,避免被市場徹底淘汰。但“時間”恰恰是合資、豪華品牌最稀缺的資源——中國新能源自主品牌的迭代速度是以“月”為單位。
歸根到底,合資、豪華品牌的生死線從來不是“是否用增程”,而是能否將百年工程積淀轉化為可感知的用戶場景價值。奔馳的內飾質感、寶馬的操控樂趣、大眾的機械可靠性,這些傳統優勢若不能與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補能服務等結合,終將成為“過時的豪華”。就像當年諾基亞的手機耐摔特性,在智能手機的觸控體驗面前一文不值。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合資、豪華品牌的增程逆襲之路才剛剛開始。而它們押注增程,實際上是一場“重新學習中國市場”的考試。
合資、豪華品牌需要放下“技術傲慢”,真正理解中國消費者對“實用、舒適、性價比”的真實需求;需要打破“全球標準化”的產品邏輯,為中國市場定制場景化的解決方案;更需要加速智能化轉型,將百年制造經驗與AI、大數據等結合,創造出新的用戶價值。
這場百年汽車工業史上罕見的技術倒灌證明:真正的汽車革命本質是“需求革命”。增程從來不是解藥,它只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誰能真正讀懂中國消費者的真是需求。事實上,增程技術或許不是終局答案,但它為合資、豪華品牌提供了一個重新理解中國市場、重塑競爭力的契機。這場博弈的最終贏家,將是放下身段去擁抱變革的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