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在阿拉斯加,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昂著下巴對中方說,“要從實力地位出發”談判時,大概沒想到同樣的臺詞會被印度人抄走,原樣甩回華盛頓臉上。
就在特朗普設定的7月9日關稅大限前夕,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大手一揮:“今天,印度將從實力的地位出發進行談判”——字字句句都是當年美國訓話中國的翻版,只是這次舉話筒的人換成了新德里。更絕的是,印度說完狠話反手就向WTO提交了針對美國28.9億美元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清單,硬是把貿易戰劇本演成了以牙還牙的動作大片。
印度敢這么硬氣,倒也不是全憑嗓門大。莫迪政府這幾年狂簽自貿協議,從阿聯酋、澳大利亞到瑞士挪威,朋友圈擴到54個國家,尤其跟英國的自貿協定剛墨跡未干就拿出來當談判籌碼。經濟賬上印度更捏著特朗普的痛處:去年對美貿易順差457億美元,今年前五個月出口還逆勢猛增21.7%,美國市場里“印度制造”的藥品和IT服務占比已超六成。難怪戈亞爾放話時眼都不眨:“我們自信,能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不過“實力地位”的豪言背后,印度也有自己的軟肋。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制造業占比跌到14.7%的歷史低點;對美出口七成是紡織品等低端貨,進口卻裝滿高價值的飛機零件,連自家航空公司買波音都得年年掏幾十億美元。這場反轉劇最辛辣的諷刺在于:當印度高喊“實力談判”時,美國沒有任何表態。
四年間從安克雷奇到新德里,“實力地位”這句話的漂流記,活脫脫成了全球貿易權力轉移的測風儀。印度能否真正兌現豪言,既要看莫迪能否頂住壓力,更取決于印度能否爬出“低端鎖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