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骨”三個字,本應該是歲月沉淀的勛章,是用無數經典鑄就的口碑豐碑。
或如李雪健這般兢兢業業幾十年,不斷輸出好作品,實力與品行并存。
或如李保田這般演技渾然天成,千人千面。
當鏡頭掃過某些“資深演員”,卻發現曾經的期待化作一聲嘆息。
僵硬的表情、套路化的表演,與“老戲骨”“實力派”的光環格格不入。
明明實力平平,依舊被市場追捧、媒體吹噓。
無獨有偶,下面5位正是如此!
接下來看,他們的表演究竟是如何讓人如鯁在喉。
又是否會在某個深夜,為自己的“盛名”感到一絲不安?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提起張譯的演技,觀眾不再追捧夸贊,而是認為“被高估了”。
《士兵突擊》中那位有血有肉、真誠執著的“史今班長”,尚且歷歷在目。
退伍前望著天安門哽咽哭泣,裝著一個兵對軍營的全部眷戀。
那時,他是極具靈性的演員,表演講究一個“潤物細無聲”。
如果說“史今”是“克制的巔峰”,那“陳江河”便是張譯“跨度的巔峰”。
從少年時背著貨郎走街串巷的野氣,到中年時運籌帷幄的商人魄力,再到老年時看透世事的淡然。
他用三十年的時間跨度,演活了一個浙商的奮斗史,而獎杯就是對演技最好的肯定。
可漸漸地,大量同質化角色涌現,觀眾開始審美疲勞,也發現他走不出“演什么都像自己”的怪圈。
《狂飆》被張頌文搶風頭,《以法之名》被李光潔“秒殺”,難道沒有自己的原因嗎?
一個是警察,一個是檢察官,背景人設截然不同,但總會讓人莫名的跳戲。
在《以法之名》中小動作不斷,稍顯油膩。
眼神亂瞟、抿嘴、跺腳,始終一副畏畏縮縮、窩窩囊囊的樣子,給人感覺很別扭。
明明是一腔正義的角色,經過他一頓大刀闊斧地改變,成了妥妥的“喜劇人”,一而再再而三,觀眾難免會失望。
縱使如此,依舊各類大獎拿到手軟,得了個“影帝大滿貫”,是否被過譽了呢?
有人發愁無戲可拍,有人片約不斷,主打一個無縫銜接,雷佳音恰恰屬于后者。
他似乎和張譯陷入同一種局面,大有一種“演疲了”的節奏。
不可否認曾經輝煌過,從話劇舞臺轉戰大熒幕,業務能力杠杠的。
《黃金大劫案》那個油滑貪財的小東北,性格色彩鮮明,是極其成功的一個角色。
雷佳音通過吊兒郎當地走路姿勢,一下把“他”玩世不恭的勁兒展現出來,也直接奠定前期“演啥像啥”的基礎。
自從《我的前半生》之后,觀眾驚訝地發現他變了,在“窩囊男人”賽道一去不復返,塑造出大量同質化角色,終究走上張譯的老路。
曾幾何時,大家用“含騰量”來評價喜劇片的質量。
“含雷量”這個詞一出,便讓雷佳音活成沈騰的反面。
從《我的前半生》到《人世間》,從《熱辣滾燙》到《第二十條》,從《長安的荔枝》到姜文新片《你行!你上!》。
短短幾年里,輸出許多人大半輩子的作品,資源逆天。
網友評價一針見血:“不是演技不好,就是煩了。”
還有的說:“雷佳音一出場,就是知道全劇誰最窩囊。”
往往真正的演技派,能在不同角色之間游刃有余,找出同類角色的不同,從某種程度上看,也算是“業務不精”的表現。
不過,觀眾認不認可,好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認可。
編劇汪海林說過:
這一句話,信息量滿滿,但如果想要朝著老戲骨方向邁進,那必不能向流量低頭。
中戲兩百年歲月,沒出過這么好看的,這是保劍鋒的原話。
而她口中這位美出天際的大青衣,正是曾黎。
有人說她不紅,是因為太佛系,不爭不搶,但也有人說,是因為實力配不上野心。
之前外界一直把關注度放在長相上,很少去評判演技,自然以為“人設穩”代表著“演技高”,實則不然!
一次又一次的“翻車”證明,演技嚴重被高估了。
《迎風的青春》和劉琳同臺飆戲,一對比差距顯而易見,誰“真戲骨”誰是“假把式”,無需多言。
曾黎美則美矣,輸在不具靈性,做起大表情呆板木訥,整個人游離在劇情之外。
好像自有一套表演法則,可以在任何情境下套用,于是,有了下面一系列表情失控的畫面。
用怒目圓睜、張牙舞爪的狀態來展現憤怒,顯然不是她這個咖位,該有的演技水平。
有時候,一張臉腫腫的,眼皮耷拉著,疲憊不堪,似乎美貌也跟著失守。
關于曾黎的演技爭議,其實早就有了,只是礙于路人緣太好總被混過去。
在《星漢燦爛》中的表現,甚至與趙露思相差一大截,這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從頭到尾一副“愛咋咋地”的表情,看似人在這兒,其實已經睡過去了。
“蕭元漪”作為武將出身的母親,性格強勢、嚴肅,對女兒“程少商”嚴苛且不善表達愛意。
可誰又告訴她,“不善言辭”代表著“呆若木雞”?
不善言辭是真的,重點在于那份克制、隱忍,而非“麻木不仁”。
只有嚴厲沒有溫度,或許是對這一角色“最好的評價”。
年紀大了并不代表演技好了,黃磊的“翻車”其實遠在意料之中。
剛出道那會兒,吃到顏值紅利,在各類書生角色間如魚得水,自帶的憂郁氣質是讓人移不開眼的存在。
年紀輕輕當老師,為演員輸送一批又一批新鮮血液,包括但不限于海清、溫崢嶸等人。
何況還是專業表演老師,更讓外界對他的實力派身份深信不疑。
沒料到的是,事業起點竟成事業巔峰,往后許多年里,都沒能超越曾經的自己。
急于求成,一邊在綜藝玩樂,賺快錢,一邊在婆婆媽媽的家庭劇充當“碎嘴子代表”。
到頭來兩手空空,逐漸偏離原來的軌道,迎來一個個“演技翻車名場面”。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那部《縣委大院》。
皺眉、抿嘴,故作深沉,習慣性眨眼睛,除了形象上與體制內領導有幾分相似,找不出什么亮點。
呂青山作為光明縣的 “一把手” 縣委書記,需要承載基層主官的多重特質。
既有面對上級的政治覺悟,又有處理群眾矛盾的務實與韌性,既需展現“主心骨”的權威感,又要有對下屬的包容與引導,核心在于“厚重感”。
最重要的一點,恰恰被黃磊拋之腦后,最后呈現出的是輕浮隨便的“地方小官”,兩者之間有著本質差別。
可誰又能說,走到這一步,不是在舒適圈過久停留的遺憾呢?
人們只記得她的美貌,卻忘了“演技輸出配不上國民名氣”。
趙雅芝當初在《新白娘子傳奇》中有多么驚艷,后來的事業就有多么落寞。
說到底怪不了別人,只能怪自己差那么一口氣。
尤其在《上陽賦》中的表演,用“一言難盡”四個字來形容,再貼切不過。
那姿態,那腔調,仍舊停留在多年白娘子時期,一抬手就像要施法,一開口就仿佛要唱戲。
念臺詞時搖頭晃腦,肢體動作過多,且每到一個情緒點或臺詞重音,腦袋就會猛烈顫動一下。
和章子怡的對手戲中,還被指全程睜不開眼,表情管理不到位,宛如“仿真人”,可謂是“漏洞百出”。
在演技這一點上,王晶對她的評價異常精準:“幾十年都這樣,演什么都有人看。”
但“一個角色吃一輩子”,未免有些對不住“演員趙雅芝”這個標簽?
真正的好演技,從來不是 “一招鮮吃遍天”,而是能根據角色需求 “打碎自己,重塑形象”。
對于演員而言,突破舒適區、深耕演技,才是跨越 “流量” 與 “實力”鴻溝的關鍵。
畢竟,天賦不足可以靠努力彌補,但躺在功勞簿上吃情懷老本,終將被觀眾拋棄,你們說呢?
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