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農民挖出一柄巨劍,考古人員看到后,又驚又喜又犯愁。原來這把劍重3000多斤,工作人員皺起眉:這把巨劍到底有何用途?
泗河是位于山東兗州的一條古老河流,發源于陪尾山的南面,由四口泉眼的水流匯聚而成,因而得名。
自古以來,泗河水患頻發,兩岸百姓受河水潤澤,同時也時常遭受水災威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泗河流域的百姓也養成了定期清理河道的習慣。
1988年,泗河進入枯水期,附近百姓組織挖沙隊,挑著筐到河道里清理河沙。
就在眾人干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忽然聽到“當啷”一聲巨響,沙子里似乎藏著什么堅硬的東西,大家紛紛圍過來,七手八腳鏟開沙子,一塊巨大的鐵疙瘩露出來。
起先,大家以為是塊廢鐵,想著能賣不少錢,可越挖越覺得不對勁兒,這鐵塊也太大了,挖了五六米長還沒看到首尾。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鏟子掄得風生水起,很快將鐵疙瘩的全貌展現出來,這時,人群中發出一聲驚呼。
這哪是什么鐵疙瘩,分明是一把巨大的鐵劍,目測有六七米長、上千斤重,更重要的是劍上還刻著銘文,“康熙”二字依稀可辨。
這是一把康熙年間鑄造的鐵劍,是珍貴的文物,挖沙隊不敢耽擱,立即向上級匯報了這件事。
由于鐵劍太重,十幾個青壯年都抬不起來,只能讓它躺在河道里,靜靜等待文物專家的到來。
很快,文物專家來到現場,看到鐵劍也發出一聲驚呼:“從未見過這么大的鐵劍!”
經過測量,這把鐵劍重達3000多斤,長達7.5米,和傳統古劍的造型有明顯區別,傳統古劍呈長條片狀,這把劍卻是四棱形的,類似于古代的兵器锏。
劍在古代具有非常廣泛的作用和意義,既可以用作兵器,也可以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此外,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典禮上,也會用到裝飾性質的禮儀劍。
近代以來,全國各地出土了大量古劍,其中不乏名品,比如越王勾踐劍、吳王光青銅劍等等,這些古劍聲名遠播,卻從未有一把能有3000多斤重。
考古專家驚嘆于鐵劍的巨大,將其命名為“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顯然不是給人類使用的,那它的具體作用是什么?劍柄上的銘文給出了答案。
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
鑄劍之人名叫金一鳳,是康熙年間的兗州知府,根據歷史記載,此人的先祖曾擔任明朝官吏,清廉正直,頗有賢名。
金一鳳本人也出了名的愛民,擔任兗州知府期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深受百姓的愛戴。
前文提到泗河水災泛濫,古時候傳說洪災的發生都是因為蛟龍作祟,想要避免洪災,就要想辦法震懾水中的蛟龍。
古人也研究出很多震懾蛟龍之法,比如在橋上懸劍、在河畔修筑鐵枷,鑄造巨劍投入河中也是常見的方法之一。
金一鳳任職期間連年洪災,為安撫百姓,便采用古法自費鑄造了這把3000多斤的鐵劍。
如今斯人已逝,鐵劍猶在,向世人展示著人類與大自然對抗的決心和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