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7號前后,都會有一批關于抗戰和日本罪行的歷史細節被揭露,而今年則在“731部隊前隊員證詞”后還多了一條“張純如女士自殺幕后推手”,而做了了解才發現,將其稱之為“真兇”也不為過!
一直以來我們可能都會覺得張純如的死是因為難以承受直面南京大屠殺帶來的精神壓力,之后因抑郁癥而選擇結束生命,但是最新揭露的消息卻說明我們還是把日本人想的太好了。
張純如女士死前究竟遭遇了什么?這件事背后還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真相?
本文所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及文內
不是不信而是不敢相信
現在我們對張純如的了解基本全部關于南京大屠殺,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張純如女士本“沒有必要”插手這一苦難,她出身于一個典型的美國精英家庭,父親是物理學教授,母親是微生物專家,“反人類罪行”、“抑郁癥”、“自殺”這種概念距離她的生活本相當遙遠。
作為一個從小接受高等教育、熱衷閱讀和寫作的華裔,張純如并非從未聽說過南京大屠殺,她的長輩說起過曾經的逃難,但這在張純如眼中卻是個遙遠的、毫無概念的詞匯,并非她漠視苦難,而是因為她始終無法相信這種事情竟然真的會發生。
與我們的國家不同,可以說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殺的慘狀,但是西方國家更多地是在宣傳猶太人遭遇的屠殺,張純如曾嘗試著求證,可西方國家對南京的慘案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張純如對此也很自然地保持著懷疑。
直到一場關于南京大屠殺圖片展,徹底摧毀了她一直以來“難以相信這種事真的會發生”的心態,雖然那些照片只是黑白,但卻清晰地記錄了那場慘案,這瞬間擊碎了張純如內心所有的質疑。
她知道了長輩口中殘忍到讓人難以相信的故事都是真實的,而且靠著遠超常人的敏銳意識到,這些故事正在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從世界上抹去。
張純如從此偏離了“美國精英”的軌道,她決心要做那個把真相帶回西方世界的人。
歷史是不會被掩蓋的
作為在美國長大的第二代華裔,張純如雖然長了一張中國人的臉,但是她完全不懂中文,為了看懂第一手資料,她開始學習漢語,甚至專門學習南京方言,只為了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幸存者口中的話。
她告別了美國的優渥生活和前程飛往南京,白天拜訪幸存的老人,晚上就獨自在房間里,整理成堆的照片和日軍的暴行記錄。
在過去的一些刑訊中,直面同胞的苦難被視作一種精神上的酷刑,可以想象那些影像資料和當事人的敘述會給張純如帶來多大的沖擊。
在過去的苦難面前,張純如可以說完全是靠意志力堅持下來的,而從她開始學習中文、到每天的交流記錄,這些努力終于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
1997年張純如記錄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書籍出版并且在西方世界掀起軒然大波,短短時間之內沖上暢銷書榜。
畢竟西方人也不是冷漠的魔鬼,他們同樣會為人類的苦難震驚,只不過之前關于南京大屠殺的事情不在西方的教育之列,這本書就直接撕開了信息繭房,讓歐美人意識到除了猶太人和集中營,二戰時中國也發生過這樣滅絕人性的慘案。
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巨大的成功也為張純如引來了巨大的災禍,她選擇了為那三十萬死難者和全體中國人發聲,于是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日本右翼分子的眼中釘,她的生活從此被陰影籠罩。
恐嚇信像雪片一樣飛來,其中一封甚至附著兩顆子彈,意思已經相當明確,這就是赤裸裸地拿張純如和她家人的生命作威脅。
除了這種直白的攻擊以外,另一種更防不勝防聲音來自學術界:既然這本書的影響力已經打了出去,那么他們選擇直接攻擊張純如這個人。
一些所謂的“業內專家學者”開始在公開場合攻擊她的用詞,來形容南京的慘案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詞應該專屬于猶太人的遭遇,就這樣把一個嚴肅的歷史問題變成了一種語義上的錯誤,即使張純如的猶太裔編輯都站出來反駁也無法平息這種論調。
在連綿不絕的死亡威脅、學術上的質疑和其他受影響公眾的攻擊下,張純如的精神狀態開始每況愈下,直到最后走向自殺的結局,這之后相信大家就也已經想到了:從張純如的書在歐美引起震動后,她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精心策劃的“謀殺”。
她沒能看到道歉,但世界聽到了她的聲音
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把張純如的死歸結為她個人心理脆弱,無法承受直面苦難的壓力,直到多年后真相才浮出水面:一本名為《日本回聲》的英文雜志曾長期刊登詆毀張純如的文章,試圖敗壞她的聲譽。
正如我們所想,該雜志的出版商親口承認他們直接受日本資助,這本雜志存在的意義就是宣傳日本的“正面形象”。
至此人們才發現,張純如面對的根本不是什么零散的民間批評,而是一個開足馬力的國家機器,在對她進行有組織有預謀的打擊。
張純如曾在電視節目上與日本大使公開對質,她要求日方為罪行道歉賠償,但即使是用上了這么有壓迫力的公開要求,最終也沒能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
甚至直到張純如死后、直到現在日本也沒有做出道歉。
她的母親后來寫了一本關于女兒的傳記以紀念她的抗爭,為她寫傳的律師則說張純如展現了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去捍衛真相。
在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書籍出版后,張純如曾想繼續書寫二戰中其他被遺忘的暴行,繼續為受害者發聲,可是那時候她已經無力承受那樣的精神重負了。
正如她的母親所說,假如我們忘記這些歷史,它們注定會在未來重演,特別是作為受害者的我們,忘記歷史無疑是一種背叛。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