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眉仙繪制的萬里長江圖上川西部分
文、供圖 / 高富華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2024年10月,蜀道、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即南方絲綢之路)被四川列入沖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川藏茶馬古道再一次進入大眾視線。
不久,筆者意外關注到,早在上世紀初的1909年,日本畫家福田眉仙就在蜀道和西藏路(川藏茶馬古道)上采風寫生,給古道留下了數十幅百年前的舊影。到成都后,他從紅牌樓出發,前往雅安,盤恒數日后再一路朝著雪山西行,在“西藏路”上游學,一直“游”到了貢嘎雪山下。
福田眉仙的中國行紀
福田眉仙是誰?他是什么時間來川西的?
福田眉仙(1875年9月5日-1963年10月28日),新南畫風畫家,自幼喜愛繪畫,深得當地一寺院住持喜愛,12歲時得到畫家宮田其溪的繪畫啟蒙指導,后入東京深造,師從日本著名美術家岡倉天心。
岡倉天心曾到中國游學。1892年8月2日,岡倉天心取道朝鮮乘船抵達山東,經河南、陜西進入四川,他在中國旅行的目的地是成都。
▲舊時日本富士山下的航船
在成都,岡倉天心游覽了萬里橋、武侯祠、劉備墓、杜甫草堂、青羊宮、昭覺寺、大慈寺等名勝古跡。后離開成都,取道長江水路經漢口至上海,12月7日回到日本神戶。從出國到歸國,整個旅程140余天。
中國之行,給岡倉天心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認為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影響。
要想繪出真正的日本畫,就得去中國全面地練習數年寫生。
正是受恩師影響,福田眉仙也決定到中國游學。
1909年,時年34歲的福田眉仙開始遠渡中國。
跟岡倉天心相比,他在中國游學的時間更長,走的地方更多。
福田眉仙在中國游學的3年時間里,他的行程16000多公里,遍及長江、黃河中下游流域,留下了數量龐大的寫生作品,1911年回國。
游學中國三年,對福田眉仙影響深遠,此后他以描繪山水為主。回國后,先后出版了《中國大觀》、《支那三十畫卷》等畫集。
《中國大觀》分“揚子江卷”和“黃河卷”,在“揚子江卷”中,有一組從雅安到康定茶馬古道的寫生,古道、背夫、雪山、大河盡入畫中。
在日本大阪大學任教的王靜教授是四川雅安人,在她的協助下,筆者購買到了《中國大觀》畫集。在這本出版于1916年的畫集里,筆者看到了福田眉仙在川藏茶馬古道上的寫生作品。
這是100多年前川藏茶馬古道上的舊影。
遺憾的是,福田眉仙的寫生作品。沒有準確的年份,雖然很少一部分注明了時間,只有“月”和“日”,沒有年份。
在王靜教授的幫助下,筆者查到了福田眉仙的年譜——
1909—1911年,福田眉仙在中國游學,他在川藏茶馬古道上寫生,自然也是在這三年間,只是尚不確定具體是哪一年。
▲舊時日本的五重塔
《中國大觀》的開篇,是長江入海口吳淞口。筆者推測,福田眉仙是從上海登陸進入中國的。隨后,他溯長江而上,一路游學,一路寫生。
隨后,筆者在舊書網上又購買到了福田眉仙的另一本畫冊《華甲畫冊》(1935年9月出版),在后記中發現福田眉仙的中國游學的介紹:
明治四十二年,溯揚子江入四川,渡滬水經蜀道去西安,河南北京,登長城,四十五年歸朝。
這段話告訴我們,福田眉仙在四川游學是明治四十二年(即1909年)。
在《華甲畫冊》后記中,還有一段介紹:福田眉仙在四川游學時間長達9個多月,他以成都為軸心,行走成渝道,漫游西藏路,走筆蜀道,登峨眉山,攀青城山,眺望大雪山。
在福田眉仙的“四川中央圖”中,他以成都為中心,向東畫到重慶、向西畫到了打箭爐阿娘壩。圖中注明了成都、重慶、眉州、嘉州(樂山)、雅安、康定等地的很多地名,如雅州高廉祠、青衣江、滎經鹿角壩、清溪大相嶺、流沙河、飛越嶺、化林坪、瀘定橋、仙人掌山、大渡河、大金河、打箭爐、折多山、阿娘壩、大雪山等,從成都經雅安至大雪山下,其走向正是川藏茶馬古道。
▲雅安周公河的溫潤山水
福田眉仙原名福田周太郎,正是因為他感受到四川峨眉山的巍峨壯觀,他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福田眉仙”。
這個飽含著中國情結的名字,從此伴隨他一生。
1909年的雅安
1909年秋,福田眉仙從成都出發,到了雅安。
雅州府在嘉定府的西北,夾在雅河和大渡河中間,大雪山環繞境內。(雅州府)沿雅河而建,人口三萬,城中喬木多,郭外山川,亦極佳麗,且屬成都通西藏的驛路,貿易頗盛。
福田眉仙到雅安游學的時間具體不詳,“晚秋將至,滿郊稻子”,從他的游學筆記中得知,應該是秋天。但在“漢高廉祠”寫生畫上,福田眉仙注明了時間“七月二十六日寫”。
▲漢高廉祠
“晚秋將至”與“七月二十六日”,似有矛盾,王靜教授說:“七月二十六日這個日期,福田眉仙不會寫錯,日本畫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這個日期應是中國農歷紀年。”
迎接福田眉仙到雅安的,是一場雅雨。沐浴了雅雨,在福田眉仙的筆下,第一幅寫生畫就是“雅安城雨景”,在煙雨朦朧的畫面上,雖然看不到雅安城的景象,但畫面上的雅安的地理坐標——周公山的山勢地貌,描繪得十分精準。
福田眉仙到雅安,是秋收季節。還畫了一幅自己到雅安游學的寫生情景:
乘坐的兩頂轎子,抬轎子的各三人,衛兵二人,抬行李的三人,外面侍從二三人,負責做飯。一行共十三四人,已是接近最小規模的游學團隊。
更有意思的是,畫集中的高頤碑闕和家鴨隊的組合,透露出福田眉仙的幾分冷幽默,一邊是高頤碑闕上的文字,一邊是家鴨隊,在馬路上招搖過市,構成了一幅妙趣橫生的世俗畫卷。
▲家鴨隊
(高頤)祠堂建于建安十三年。全部為石雕,雕刻精美,尤見純古手法。旁邊有小祠,為其夫人的祠堂。祠前方有兩只石獸,呈意欲跳躍之勢。四邊林樹蔚茂,真是清幽之境。
福田眉仙在雅安城區的寫生畫,筆者在《中國大觀·揚子江卷》畫冊中,找到了8幅,除了文中說到的雅安城雨景、高頤碑闕石刻文字、家鴨隊和他的寫生團隊4幅外,還有高頤闕的寫生組圖3幅:祠之全景、漢高廉祠、其雕刻。在漢高廉祠圖上,他還特意標注:
東漢建安十三年建立,約一千七百年前。
“漢高廉祠”,準確應為“漢高孝廉祠”。同時注明寫生的時間是,七月二十六日。
另外在他的長江萬里圖中,有雅安至打箭爐的全程路線圖,上面標明了雅州、清溪、瀘定橋和打箭爐,在打箭爐以西,還標注了大雪山、阿娘壩等。
福田眉仙的寫生畫,每幅基本上由兩個景象組成,相映成趣。他不僅寫生作畫,還對雅安的歷史文化、山川地理、風土民情等方面進行了考察,畫集中還有不少的文字記錄。
漢晉時稱漢嘉郡,西魏時稱蒙山郡,隋唐時稱雅州盧山郡,元明時稱雅州。至于清朝,則是道臺的駐地。
對于高頤碑闕,福田眉仙也進行了一番考證。
高頤是漢末人,自稱蜀太守,但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事跡。其祠堂蓋在雅州之北,據說是為了紀念其出生地。
巴蜀的開發,實際始于秦太守李冰,蜀人崇祀之,至今不衰。雖高廉(頤)其人不詳,但其祠廟至今仍然保存在世,是否能推測此中亦有其遺德?
至于四川一帶的農業生產,福田眉仙也進行認真的調研。
至于成都附近,一帶平郊,方圓數千里,翻耕灌溉,昌盛發達,農產品尤其富饒。(雅安)晚秋將至,滿郊稻子,豐收已成,落穗鋪滿田野。農人趕鴨鵝,放眼望去,滿田皆鳥,如白雪鋪于陸地,喧嚷如囂,不知其數千只也,這亦于他邦未見之景象。
前些年雅安市雨城區草壩鴨絨滿天飛時,也沒有“滿田皆鳥,如白雪鋪于陸地”這樣的盛景。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福田眉仙還提到了雅州知府雷簡夫薦三蘇、樊汝霖建雙鳳堂的事。
宋朝中葉,雷簡夫、樊汝霖等知曉此州,紛紛舉賢薦俊,識三蘇父子,遂極力舉薦。蘇轍(東坡之弟)曾居此地,今存其廟。南大門為明代建筑,稍顯壯觀。
雷簡夫薦三蘇,在當地家喻戶曉,但樊汝霖是誰?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原來在南宋時期,溫州永嘉縣人樊汝霖出任雅州知州,得知雷簡夫與蘇洵父子交往之事,心生敬意,于州廳后院蘇軾、蘇轍讀書處,修造“雙鳳堂”。
文字雖然不長,但非常準確,不能不佩服福田眉仙的博聞強志,從中也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書畫界的深遠影響。
在滎經縣,一道奇特的“顓頊皇帝故里”木牌樓,又引起了福田眉仙的關注。
史書記載顓頊“降生若水”,“若水”在哪?莫衷一時。
在滎經縣,一直有這樣的傳說,在原六合鄉境內,以前有“顓頊皇帝故里”牌樓,牌樓是什么模樣,誰也說不清楚。
誰也想不到的是,牌樓“跑”到了日本,完整地呈現在福田眉仙的“顓頊皇帝故里——鹿角壩”寫生畫中。
牌樓依山而建,重重疊疊,一層比一層高,十分壯觀。
▲顓頊皇帝故里,鹿角壩
為此,他還畫了一幅“顓頊皇帝故里——鹿角壩”。至于滎經和顓頊的關系,他是這樣說的:
鹿角壩位于雅州西南,大相嶺北麓,相傳是顓頊的故鄉,此地的祠廟,尤其美輪美奐。
顓頊是少昊同母之弟昌意的兒子,名叫高陽氏。他的母親是蜀山人氏之女,長居母家。
而顓頊即位后的豐功偉績,福田眉仙記載得很詳細。
即位后定都帝邱(直隸大名府開州),始以民事任命官員,分治五方,名曰五官。起初,少昊勢力衰弱,九黎擾亂社會秩序,使民間崇尚鬼神,百姓家亦有人當巫史弄神占卜,人們不誠敬上天,也不安心生產,災禍頻仍。因此,顓頊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任命北正黎負責民生,以撫慰民眾,恢復舊有秩序,不再以占卜通人神。顓頊帝制歷法,后世稱歷宗。后初建九州,統領萬國。當時版圖稱: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至蟠木,日月所照,并無荒地。其言,雖失甚夸張,似難以信據,但自黃帝統一后,顓頊的威令,波及四方,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越過大相嶺,到達清溪縣城。
大相嶺位于清溪縣東北。嶺路約六十里,其北麓有諸葛武侯屯營的遺跡。七縱七擒孟獲,即謂此地。
福田眉仙認為,這里不可能是七擒孟獲之地,原因很簡單,“后人定有牽強附會之處”:
雖口口相傳相嶺為縱擒孟獲之處,但其近成都,方位亦有偏差,后人定有牽強附會之處。又傳武侯在此,教授夷民種植莊稼,綏撫措施頗多。此地今有凍云庵,祀武侯,叩拜者絡繹不絕。
福田眉仙對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很深。到了清溪,他首先想到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其中的“清溪”在哪里?
(詩中)稱夜發清溪向三峽,(清溪)說是此地,其實不然。
福田眉仙是這樣考證的:
李白自被長安放逐歸來后,在安祿山之亂中作客永王帳下,因王造反失敗,故被流浪至夜郎。其路途乘船浮于洞庭,上三峽,至巫山,處處皆有留題。朝元二年,頻頻大赦,李白未至夜郎,遇赦被釋,仍然游走與東方,憩于江夏、岳陽,然后赴潯陽。峨眉山月歌,據說是其東歸途中所作。夜郎,即今云南之地,赴此地者,卻向西北行至如今的清溪,實在不可理解。據大明一統志:清溪廢縣,在成都府內江縣,內江今屬資州。
如此說來,清溪只是古今偶然重名,但其所指地方絕對不同。
雖然這里不是李白詩中的“清溪”,但清溪的景致不錯,給了福田眉仙極大的創作靈感。
清溪縣位于大渡河畔,流沙河岸上。后倚峻嶺,前臨清水江,四望開闊,景致頗佳。官渡口是縣南要津,實為至西藏的通道。
在清溪縣,福田眉仙畫了兩幅寫生,一幅是渡舟,一幅是青溪大相嶺山腰處的青溪縣。只是有些讓人納悶的是,青溪縣附近沒有大江大河,他筆下的是渡舟中的渡口,又在哪里?
畫面上的渡船規模并不小,船頭船尾各有一名船工,船上有兩頂烏蓬,在烏蓬的前后,還有八名乘客,至于烏蓬船中有沒有乘客,我們不得而知。
▲清溪驛,渡舟,渡口
從雅安到漢源,在過去是南方絲綢之路和川藏茶馬古道并線,估計他并沒有完全按今天的川藏茶馬古道方向游學,他沿南方絲綢之路南下到了大渡河畔后,又折轉回到了川藏茶馬古道路線上。
百年前寫生畫中的茶馬古道
離開雅安城區,福田眉仙踏上了西行茶馬古道的游學旅程。
在《中國大觀·揚子江卷》一書中,收錄的茶馬古道寫生畫30余幅,涉及道路、津梁、城鎮、建筑、茶具、物產以及背夫、轎夫、馱馬(牛)、藏族男子、藏族婦女等。
在滎經六合壩,他畫的一幅中食(午飯),畫的是轎夫和背夫的午餐。
轎夫吃午飯,赤背并排而坐的樣子,與我國(日本)的勞動者沒有什么不同。
在幺店子里面,除了轎夫和背夫外,還有放在哨凳上的背夾子,上面有重重疊疊的茶包。
大相嶺、飛越嶺等茶馬古道的埡口,清溪、化林坪、瀘定等茶馬古道重鎮,也一一在他的筆下呈現。
在大相嶺,他畫了兩幅寫生,一幅畫的是大相嶺,并注明了時間“七月廿九日”,在望不盡頭的大山深處,一群人正艱難跋涉,其中有一人背著茶包。
另一幅是“西藏路上茶葉運送”,背夫手持拐子,背著茶包往前走,還有牦牛馱著茶包的畫面。
▲大相嶺,西藏路上茶葉運送
整個畫面除了背夫和牦牛外,什么也沒有。同時,他附了一段文字說明:
四川產茶,產出與米相若,其中一種叫毛尖的綠茶,尤為著名。其出口地以西藏為主,先以澀紙包裹,裝入形似蛇籠的竹制籠中,累加數十個,或以牛背之,或人親自馱之,一路山徑,直至打箭爐,與西藏商人交易,據說其價格比其他物品都要高。
短短一段話,把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價格都介紹得清清楚楚。
越過飛越嶺,大雪山已近在眼前。
大雪山在本省(四川)西部,一座比一座雄偉,這些山脈所在的高原被稱為西蕃界,西人稱其為“四川阿爾卑斯”,西連西藏,東亙岷江之西。
其間通道雖不只一條,但以打箭爐為起點,經里塘、巴塘通西藏的路線為最佳。
福田眉仙在文中說,在日本也有一座山稱“日本的爾卑斯山,是比不過四川的阿爾卑斯。”
于是,福田眉仙畫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大雪山。在這幅“大雪山化林坪”的速寫畫上,他注明了時間“七月卅日”。
▲大雪山化林坪
經過化林坪后,就到大渡河畔。溯河而上,到了瀘定橋。
瀘河即大渡河,上游分為大金川、小金川兩河。前者發源于大分水嶺,收梭磨河,向南流至西蕃界,納小金川后稱大渡河。所到之處都是巖石嶙峋的河床,激流險灘,完全不利于航運。
瀘定橋橫跨大渡河,清溪縣西北越過飛越嶺,就來到了這里。橋長三百十一尺,寬九尺,以鐵索三十余條連接兩岸石壘,每索三千條環,環徑三寸,板排其上成橋。康熙四十七年建造,工費約八十萬兩。這座橋一旦建成,與西藏交通的便利自然也就逐漸增加了。西藏、云南都建這種鐵索橋。
站在瀘定橋頭,福田眉仙又進行了一番考證,他認為“有人將瀘河視為諸葛亮征討南蠻時渡過的瀘水”,這絕對是錯誤的。
瀘水實為安寧河,古稱孫水。其與雅礱江匯合,再向南,入長江的上游金沙江。武侯從瀘州南渡(金沙)江,取道貴州畢節縣的七里縣道,進入遙遠的南蠻不毛之地。那個地點位于北緯約二十七度,接近熱帶。
在瀘定,福田眉仙畫了兩幅寫生畫,一幅是洶涌澎湃的大渡河。雖然他不認定大渡河是“瀘水”,但他的畫名依然叫“瀘水”,同時還注明了時間“八月二日”。另一幅是“瀘定橋”,一群背著茶包的背夫正從瀘定橋上走過。
▲瀘定橋
在瀘定大烹壩,福田眉仙看到了一種奇異的植物——結果實的仙人掌。
靠近雪山山脈的地方有大烹壩,此地距上海約六千里。屋舍是用河邊的石頭堆砌而成,路旁有仙人掌繁茂生長。
滿山都是仙人掌,最大的有兩丈高,小的也不下五六尺。仙人掌簇擁一起,如見萬副骷髏之怪,景致奇絕,是我國(日本)難以看見的景象。其果實到了夏天成熟,像桃子一樣大,雖然有酸味,吃起來大致味甜。聽說非洲認為仙人掌果實是制作胭脂的良好材料,所以十分看重。古代中國的人們卻不知道這事,山里的婦女們聚集起來,用長竿將其敲落,在路邊出售,據說價格是每個五厘至一錢。
在大烹壩的寫生是兩幅,一是“西藏路大烹壩”,石頭堆砌出來的房子,一家挨著一家,中間有條小街道。另一幅寫生是“仙人掌山”,只見一群背著茶包的背夫正穿行在長滿仙人掌的山路上。
▲西藏路 大烹壩,仙人掌山
瀘定縣地處大渡河的干熱河谷地帶,氣溫較高,河谷山岸上長滿了仙人掌。仙人掌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二至三米,人們把掌葉邊緣結出的長橢圓球果稱為仙桃。未成熟仙桃為墨綠色。成熟后為綠色、淡黃色,去殼吃核,味甘美清香,略似香蕉,當地人稱為“仙桃”。每年8月至9月是瀘定“仙桃”上市期。福田眉仙經過此地,正是“仙桃”成熟之季。
就這樣,福田眉仙一路走一路畫,畫到了打箭爐后,又繼續西行,越過了折多山,一直畫到了大雪山的阿娘壩(今康定市境內,靠近雅江縣界)。
到了打箭爐,他對打箭爐的風俗、藏茶的交易、酥油茶的制作進行了考察,并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打箭爐風俗
打箭爐位于雅州府西北,為西蕃之境,位于海拔八千八百五十英尺的高地。距離成都,大約十四日的行程。人口二萬至三萬,漢蕃雜居,從西藏(購進)麝香、羊毛、黃金、藥品、犁牛尾等,向西藏(出售)茶葉、絲綢、棉布等。其地原為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等地,明代以后屬雅州府,近年升為打箭爐直隸廳。除漢官同知之外,還有土司,共同管轄居民。打箭爐之名,自古相傳為諸葛武侯征討蠻時,鍛造箭鏃的地方,故稱打箭爐。其風俗和西藏十分相似。
貿易不僅僅局限于西藏,而是進一步發展,通過陸路與印度之間進行。故除四川的銀兩外,還有印度貨幣通行。此地因已屬邊陲之地,本邦人至此者尚不多。以前有法國人名叫利特雷來到此地,與藏人進行貿易。廣東商人也時常來此經商。
從雅安運送到打箭爐的茶葉,當地人加工成了酥油茶。福田眉仙觀察并記錄了酥油茶的制作過程。
茶葉從內地運入,其金額超過其他商品。它的用法,是和牛奶和奶酪一起煎炒。較為濃稠,不習慣者不宜多飲。茶瓶采用真銅器,鍍上金銀。碗是將葡萄的根莖刻制而成,里面貼上金銀。內徑五六寸,出入坐臥,常放于懷里,隨時使用。點心有糌粑,是面粉里摻著奶酪煉成,并搓成團子形狀。主人會當著客人的面,親自制作并推薦食用。吃的時候,用筷子夾起,并用手指捏著放進嘴里。刀劍的裝飾上鑲有珊瑚,大概是因為在山岳疊嶂之地,海產珊瑚被視為最佳的珍奇玩物吧。斗笠會在布上上漆固定,其一端長出額際,以遮夏天的陽光。
▲藏人風物
福田眉仙在文中說到的“是和牛奶和奶酪一起煎炒”,說的是酥油茶的制作過程,盛裝酥油茶的茶瓶,是銅制品。
福田眉仙還畫了一幅“打箭爐全景”寫生畫,打箭爐“三山環抱,二水夾流”,畫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河上的溜索。
在過去,康藏地區的河流上幾乎沒有橋梁,過河靠的是溜索和牛皮船。到了阿娘壩,福田眉仙看到了牛皮船。
輾轉萬里,他發現藏族人使用的牛皮船,竟然跟日本北海道的打漁船極為相似。
小舟做骨,用皮包裹,就像用繩子捆住開口一樣,把身體裝進去,即使遇到風浪,也不會進水。
與牛皮船不期而遇,他驚訝不已。
雪域川藏古道會追憶一個日本畫家
離開打箭爐,福田眉仙繼續西行。
打箭爐以往,沒有修筑道路,崎嶇險峻也不使用轎子,只能驅馬而行。大約兩日行程,到達阿娘壩。還要經過里塘、巴塘、察木多(昌都)、拉里,然后到達西藏拉薩。(這條路)定為正驛,雖然到處都有驛站,但一路走下來也很疲累。
▲阿娘壩行
出打箭爐,就是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山高路險,行走艱難。
折多嶺屬于大雪山脈,地處高寒,全山無樹木,僅見如被剪短的荒草,而且行至絕頂也無樹木。大雪山高低連亙,其峻絕天,三伏時分,卻積雪皚皚,望之感覺目將欲裂。
▲折多嶺
在路上,福田眉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上山的人,都要在路邊撿一塊石頭,帶在身上。入鄉隨俗,他也有模有樣地跟著撿了塊石頭。
凡過嶺路者,必懷一石,置于絕頂。歲經月久,石積如山。在其上樹旗,年年更新,這估計出于祭祀山神之意。
到了折多山埡口,他才明白原來是這么一回事,瑪尼堆是這樣堆成的。
原來在涉藏地區,人們把石頭視為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經文的“瑪尼石”,并沒有統一的規格和形狀,制作者用不著刻意選擇,撿著什么石頭就在上面刻畫,經文多為“六字真言”和咒語。
福田眉仙沿著川藏茶馬古道一直走到了大雪山下的阿娘壩(今康定市西60多公里瓦澤鄉安良壩)。他在這里意外地結識了一位喇嘛,十分投緣。于是,他這喇嘛家住了下來,觀察他們的生產和生活。
西藏人的服裝多使用毛皮、毛織物、棉布等,款式通常為短袖寬闊。食物以麥粉制糌粑為日常食物,肉類食用最多,又喜茶,終日飲用,好像不會膩。也喜愛飲用動物的乳汁……
福田眉仙在這里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他畫了這里的藏式房屋、牛皮船、野外的花草,甚至就連他們的汲水方式也盡入畫寫生中……
▲西藏路珍草
▲家屋,汲水人
▲阿娘壩,西藏人家內
福田眉仙離開阿娘壩時,喇嘛還用藏語寫了三首詩送給他:
在廣袤的天空中,日月輪番升起,在中國西藏邊界的安土上,有幸與你這第一個朋友邂逅。
在云朵簇擁的地方,感同身受的雷鳴響起,我有幸聽到你這位最好朋友的歡樂談話。
從福田眉仙寫生注明的時間得知,他在“西藏路”上的游學,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除了前面介紹的內容之外,他還對這里的民族風情、宗教、物產、生產和生活方式進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可謂是一本小“百科全書”。
▲西藏人渡船
福田眉仙在“長江萬里圖”上,雖然筆墨從上海長江口畫到了四川貢嘎雪山下,但在四川著墨頗多,最有意思的是以成都為中心,往東畫成渝道,往北畫蜀道,往西畫西藏路。
在福田眉仙的筆下,“道”“道”相通,“成渝道”“蜀道”和“西藏路”是連在一起的,連接點就是成都。
福田眉仙原路返回到了成都,隨后不久,他又走在蜀道上,繼續其游學旅程。
從福田眉仙的“蜀道略圖”路線看,他從成都出發,沿新都、廣漢、德陽、綿竹、梓潼、劍閣、昭化、千佛崖,一直走到四川和陜西的交界處,結束了在長江流域的游學,再取道漢中、鳳縣、寶雞、扶風、咸陽,進入西安,也從長江流域轉到了黃河流域。
百年前福田眉仙的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寫生游學,無疑是一筆遺留的寶貴文化遺產。地處內陸深處的川藏茶馬古道,自清代鴉片戰爭以后,陸續有外國人來這里游歷,并留下了少量的文字和照片,但完整描繪川藏茶馬古道的圖片幾乎沒有,所以,福田眉仙的寫生作品,顯得彌足珍貴,不僅對研究川藏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可通過圖片感受和體驗百年前的生產和生活。
隨著蜀道、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南方絲綢之路)等線型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啟動,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關注古道,研究古道,保護古道,越來越多湮滅在歷史煙塵中的古道文化遺產會“重見天日”,從而讓古道活起來、熱起來、火起來!
▲福田眉仙繪制的萬里長江圖
主編 | 趙坤利
責編 | 清 風
美編 | 愷 欣
【讀城觀察】
(上下滑動 點擊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