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一位奶奶因為經常親8歲的大孫子,結果把小男孩兒親進了醫院的新聞登上了熱搜,而背后的罪魁禍首就是被稱作【親吻病】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小男孩一開始的癥狀是發高燒,脖子上還腫了一個鴿子蛋大小的包。家里人以為只是常見的腮腺炎,沒太當回事,在家門口的診所輸液后,病情不但沒有好轉,體溫還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脾臟腫大的新情況。被送到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確診后才知道,小家伙患病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口腔潰瘍的奶奶近期頻繁親吻孩子臉頰,造成病毒感染、這才導致了意外發生。
這種名字聽起來特別浪漫的“親吻病”,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它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避免呢?
所謂的"親吻病"是一種由EB病毒(Epstein-Barr)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醫學上稱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這種病毒屬于皰疹病毒家族,90%以上的成年人身上都有攜帶,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病毒攜帶者"。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當大人親吻孩子時,特別是嘴對嘴親吻或者親吻臉頰,病毒就可能通過口腔黏膜進入孩子體內。
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感染后往往會出現持續高熱、咽峽炎、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潛伏期通常在9-11天左右。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親吻病可以自愈,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引發腦炎、心肌炎甚至脾破裂等嚴重并發癥。這就是為什么醫生會反復強調要避免嘴對嘴親吻嬰幼兒,也不要共用餐具或口對口喂食。
有些人認為小孩子是媽媽生的,所以媽媽怎么親都是安全的,但這種想法其實也不科學。每個人的口腔菌群都是獨特的,媽媽口腔里的細菌和病毒對自己可能無害,但對免疫力低下的寶寶來說可能就是致病源。研究發現,即使是母子之間,過度的親密接觸也可能導致菌群和病毒失衡,增加感染風險。
老一輩喜歡說"過去都是這么帶娃的",但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過去的很多育兒方式確實需要更新了。就比如說,以前不知道EB病毒的存在,也不了解免疫系統的發育規律,現在有了科學依據,我們就應該用更安全的方式來愛護孩子。
而預防親吻病其實很簡單:避免直接唾液接觸,避免嚼碎了東西喂孩子,勤洗手外加餐具玩具定期消毒就夠了。
如果發現孩子持續高熱不退、頸部出現腫塊,一定要及時就醫。
最后再次提醒: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克制一時的親昵,換來的是孩子的長久健康,這才是最深沉的愛。就比如說我看到了特別可愛的小朋友,我就會用掐胖臉的方式去表達我的好感。
當然了,被掐的小朋友一般都不會對我有什么好感^_^。
我是李旭,陪您解讀科學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