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考錄取階段,中山大學突然宣布,取消133名考生的錄取資格!
這是怎么啦?
原來中山大學錄取考生要進行一個綜合評價,什么是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是指采用綜合評價招生模式的高等教育機構,它們不僅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還結合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高校綜合測試成績、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等多個維度,進行擇優錄取。
通俗地說,高校的綜合評價是“高考分數+校測表現+綜合素質評價”的多維篩選體系。
考生在高考前便需報名,通過校方初審后獲得參與資格。
高考后,大學組織面試或筆試(即“校測”),最終將高考成績、校測成績、綜合素質評價按比例合成總成績,擇優錄取。
這種模式是為了突破“唯分數論”的單一維度,選拔既有扎實學業基礎又具發展潛力的學生。
就在7月10日,中山大學招生辦發了個公告,說今年廣東綜合評價錄取面試結果出來了。共有1514個人過了初試能參加面試,但最后有133人被取消資格進不了校門了,
這件事情很快上了網絡熱搜,中山大學為什么要取消133人的錄取資格?
中山大學的公告沒有詳細披露,只說這133名考生違反考試紀律,其中13名考生考試違規,另有120人未參加面試。
中山大學今年綜合評價成績不公布具體分數,也沒有說13個人如何違規了。
朋友們知道,中山大學是985高校,2025年擴招到7845人,還新增了雙學位這些項目。招生政策挺吸引人的,比如保證不退檔不調劑專業,但沒想到這次事件成了政策嚴格執行的典型案例。
先說被取消錄取資格的13名高考生。
這13名考生大概率是考試作弊,作弊的方式無外乎4種:
第一種:利用電子通訊工具作弊。
考生試圖利用手機、藍牙耳機等智能設備傳遞答案。有考生將手機藏在鞋底或衣物夾層中,企圖在監考視線死角操作。
第二種:找他人替考。
考生請他人冒名頂替參加校測面試。此類行為嚴重違背身份真實原則。
第三種:小抄作弊
在筆試環節夾帶資料、小抄入場。
第四種:交頭接耳抄襲他人答卷。
與其他考生在考場內違規交流、傳遞信息。
總之,這13個考生違反了考試紀律。
再說120人缺考未參加面試這個事。
他們缺考可能有各種原因。
也可能是考生腳踩幾只船,為增加錄取概率,同時報考多所綜合評價高校。
高考成績出來后,有的考生分數過低,知道考不上中山大學,也有的考生超常發揮,能夠錄取更好的大學,所以放棄了中山大學的面試。
或者考生面試時間沖突、突發狀況、臨時改變升學規劃等。
關于大學綜合評價面試,我還有一個故事。
前年,我有個學生王某學習成績很好,他的目標大學是復旦大學。
剛巧,那年復旦大學推出來一個高考改革的方案,就是高考后,對預錄取的學生增加了一個綜合素質面試。
王某滿不在乎,仗著自己的高考分數高,根本沒把面試放在心上。
面試的時候,老師要求,這次面試主要是根據每個考生自己撰寫的綜合素質自評報告來提問,不要緊張,很簡單,你的自評報告上寫了什么,評委就提問什么,你沒有寫的,評委一般情況下不會問,每個考生要回答3個問題。
評委給王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讀過哪些書?為什么喜歡讀這些書?
王某緊張的手心冒汗,因為他除了課本,還真沒有讀過什么課外書。
王某急中生智,想起了語文課本有《紅樓夢》上的“葫蘆僧判葫蘆案”一節,就隨口答道:我喜歡讀《紅樓夢》。
于是,評委老師就拋給他第二個問題:你最喜歡《紅樓夢》中哪個情節?為什么?
王某蒙圈了,他實在答不出來,只得說:我初中時候讀過一點,現在真的忘了。
評委就給他最后一個問題:說說你課題研究的經過,以及自己參與課題研究的感受是什么?
王某徹底敗下了陣,只得干脆說:我記不清楚了。
王某的面試,真的是“一問三不知”。但是王某還在盲目自信,自己的分數夠清華北大的錄取線,不信復旦大學不錄取。
結果,復旦大學還真的沒有錄取他,也錯過了清華北大等985大學的錄取機會,王某高分落榜了。
如今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綜合素質的考查,很多大學像復旦大學一樣,錄取前加一個綜合素質評價測試,
高校的綜合素質評價,是高考的一部分,如果考生作弊,一樣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中山大學的零容忍,給高考生敲了警鐘!
你對這件事情怎么看呢?請在評論區里留言,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