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部港劇,雖然豆瓣上標記的人不算多,但看過的都說它好。
好就好在,它把當下社交網絡上的一眾“潛規則”,都生動形象地再現出來——《哪一天我們會紅》
這是香港ViuTV推出的原創劇集,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名叫“無景深”的自媒體團隊,他們以油某為平臺,定期發布一些內容有趣的視頻,以此博取流量,爭取實現變現。
團隊人員雖然十分精簡,但導演、編劇、制片、演員一應俱全,經過半年的磨合,發布的個別作品已經實現了播放量破萬,算是小有成就。
只不過最近,團隊的御用女主角Yannis忽然頻繁放大家鴿子,導致拍攝日期推了又推,賬號更新頻率被打亂。
要知道,Yannis可是團隊吸粉的關鍵,她多次找借口爽約,其他人也不敢有什么意見,畢竟人家是個“小紅人”。
實際上,Yannis最近有了跳槽的想法,有個資深自媒體頻道“層層疊”的負責人邀請她加入自己的團隊,并且答應她可以拍攝更多她想要的內容。
等到“無景深”團隊其他人反應過來,已經為時已晚,作為團隊制片的Michelle只能不舍地放人。
很快,Yannis的加入給“層層疊”帶來新的流量,她的個人賬號漲粉超過了6萬,與她預期的一樣,更大的平臺給她帶來更多的曝光量,距離真正的“紅人”又近了一步。
“無景深”這邊,因為御用女主角的離隊變得雪上加霜,著急忙慌地把團隊里另一個網紅扶上C位,但可惜團隊人員有限,導演Jacky又是個精益求精的強迫癥,導致一條短視頻磨蹭一整天還沒拍個開頭。
為此,Michelle決定重整士氣,新招來一位學生妹Anna,她是社交網絡的沖浪高手,對當下的網紅產業了如指掌,各個MCN公司的博主她都門兒清,并且有敏銳的市場眼光。
Anna的加入,目的就是為“無景深”團隊打造新的網紅。
之后的情節,便是現實中經常刷短視頻的網友們,不常接觸到的自媒體運作日常。
比如討論捏造出何種全能型KOL人設,如何拍攝網絡爆款視頻,如何利用潮流蹭流量……
而且,不光是Anna自己被冠上了“神經系腐女”的人設,連團隊里一直堅持不露臉的導演Jacky,也在大家的軟磨硬泡之下,答應親自“下海”出鏡。
他們拍攝的第一條集體露臉視頻,是一起優雅地“吃鞋”,屬于純純搞怪博眼球視頻,沒想到流量竟然還不錯。
這次“下海”,讓導演Jacky徹底放下包袱,團隊也開始進入高速運轉狀態,之后又拍攝了“腐女Anna的日常幻想”——導演直接被編劇壁咚。
不得不說,為了紅,整個團隊算是豁出去了。
然而,也就是在追逐流量的過程中,“無景深”團隊也漸漸接觸到了社交網絡的陰暗面。
起初,團隊想要領養一只寵物貓,這樣日常更新可以多開出一個寵物號,畢竟這是全球社交網絡的終極密碼。
他們四處搜羅,最終看上了一只待領養的長毛白貓,但是貓義工那邊的要求極為苛刻。
為此,Michelle動員大家給工作室做個整體改造,新添了很多寵物用品。
然而等貓義工來到工作室,還是挑出了很多毛病,指責他們沒誠意,反手甩出一個購物鏈接,要求按照上面的標準添置寵物用品,關注賬號還能有優惠折扣。
可大家拿出手機一看,那個號賣的東西死貴死貴,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算。
就在大家即將放棄養貓計劃時,Michelle發現他們看上的白貓,竟然跟最近某個情侶網紅被偷走的寵物貓是同一只。
于是她推測,那個貓義工是把撿來的寵物貓當成流浪貓放上領養平臺,假借領養之名趁機高價賣貨的奸商。
他們隨即關注那個貓義工的賬號,發現每條帖子下面都是清一色的正面評價,即便有個負評也很快就被刪掉,基本上坐實了奸商的身份。
這時編劇Gthan靈機一動,說不如拍一個拯救貓咪的視頻。
管錢的Michelle一咬牙,下單了那個貓義工推薦的寵物用品,并且聯系對方要再次接受領養評估。
等對方上鉤,帶著貓來到工作室準備辦理領養手續時,大家瞬間貼臉開大,在鏡頭前指責貓義工擅自捏造流浪貓的“貓設”,從中牟取暴利的奸商行為。
這咄咄逼人的氣勢,把對方直接嚇跑。
懟完奸商,大家準備把那只白貓還給那對情侶網紅,沒想到的事,對方竟然矢口否認那是自己的寵物貓。
眾人錯愕,Michelle卻立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他們趁著貓被偷走的這波流量,接了寵物殯葬服務的廣告,要是這時把貓留下,不僅要賠金主的違約金,還會被網友指責不負責任弄丟了寵物,繼而造成人設坍塌。
無奈之下,大家只好把貓暫時寄存在一個真正的愛貓人士那里,也就此打消了工作室養貓的念頭。
因為經過這場風波,大家都發現,社交網絡潛移默化地讓黑白顛倒,奸商可以打著積德行善的人設四處圈粉斂財,而真正有愛心之人卻迫于沒有輿論話語權,無法憑借一己之力揭穿他們的丑陋嘴臉。
網絡世界讓你看到的不是錢買不到的真心和熱誠,而是錢買得到的點贊和好評。
沒有流量,你就什么也不是。
這個殘酷的真相,對于“無景深”團隊來說是致命一擊,想當年,他們都是懷揣夢想的電影系學生,只可惜這一行畢業即失業,沒人脈,就沒有像樣的工作機會。
雖然Jacky和Gthan曾短暫進過影視公司,但幾個月下來一直在不停地寫劇本、改劇本,沒有任何創作話語權,夢想變得不值一提。
這種情況下,他們和Michelle決定自立門戶,做自媒體賬號,甚至還燒掉了學位證,以此證明破釜沉舟的決心。
只不過,這份熱血很快就被現實澆滅。
“無景深”這個號原本是想拍一些區別于熱門視頻的那種有內容的東西,結果完全沒有流量,反而是轉向吃女性紅利后,賬號才有了起色。
可以說,為了紅,現實與他們的理想背道而馳。
看這部劇的時候,你會發現幾乎每個角色都會提到“紅”的巨大價值——
在網絡世界,人紅就是道理。
誰紅誰就有話語權。
紅才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就連“無景深”初創三人組沖動燒學位證的時候,大喊的也是“我們一定要紅,一定要拿回屬于我們的東西”。
在這個自媒體時代,紅,的確可以讓更多人有機會一鳴驚人,一夜成名,一步登天。
但很多人忘了,曾經作為形容詞的“紅”,指的是褒義的順利、成功,受人重視、歡迎,可在社交網絡和自媒體的加持下,“紅”多了一些非褒義的成分。
當個流量網紅,不需要真正地有愛心、高能量、博學多才,只需要在鏡頭前展示出這部分人設就好。
同時,也不需要真正地在某個領域成功,只需要博取到點擊量就行,哪怕是在短視頻里扮丑、搞怪、玩抽象。
“紅”的定義范圍被擴大了,人們對于“紅”的執念也就越來越不單純了,金錢和流量逐漸成為成功的衡量標準,真正的“紅”也因劣幣驅逐良幣,而變得銷聲匿跡。
從這個角度來說,《哪一天我們會紅》說的既是當代年輕人在自媒體時代的自我探索,也是對現實生活中,被社交網絡困住價值觀的我們的一次警示。
千萬別讓那些所謂的“紅”騙走了心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