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發生了一件暖心的事。
但是,這個暖心的“成本”,讓人看了挺不是滋味。
深圳的盧女士一家,在大同旅游時,孩子不慎將兒童手表裝入垃圾袋,遺落在高鐵上。
發現手表不見后,他們通過定位功能,判斷手表已被當作垃圾處理,目前在大同南站垃圾處理區。
于是,馬上撥打了12345熱線求助。
當地環衛部門迅速響應,安排兩名環衛工人在35℃的酷暑中,耗費4小時翻遍8噸垃圾,最終找回了這塊價值幾百元的兒童手表。
盧女士為了表示感謝,要給環衛工發紅包,但是遭婉拒。
失而復得,是好事。
當地部門熱心助力,也是好事。
但是,這場耗時4小時,被稱為“暖心故事”的"垃圾尋寶",卻引發全網對公共服務倫理的激烈辯論。
02
不少網友質疑:為了一塊兒童手表,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
支持者認為,這體現了城市服務的溫度,彰顯了“百姓有需求就要去做”的服務理念。
而反對者則指出,環衛工人在高溫下徒手翻找垃圾,不僅存在健康隱患,其人工成本和垃圾轉運費用已遠超手表本身價值。
更有人擔憂,此類報道可能引發效仿效應,導致公共資源被濫用。
如果丟失的東西,非常貴重,或者是稀缺物品,又或者具有重要的紀念價值。
大動干戈地尋找,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一塊幾百元的手表,就算按照盧女士說的:里面有記錄孩子成長的重要數據,真的值得讓環衛工在35度的高溫天,花4個小時翻8噸垃圾去找嗎?
從曝光的畫面來看,參與尋找手表的環衛工,歲數都很大。
為人民服務是好事,但不計成本,強迫底層勞動者去無償服務,真的好嗎?
很多人看不慣這件事,不是計較一塊手表的價值,而是爭議以下的三個點:
第一,成本與價值的失衡
兒童手表市場價約數百元,而垃圾轉運、人力成本及健康風險遠超物品價值。
而且,此次成本完全由環衛工人承擔。
第二,被忽視的勞動者權益
報道未提及高溫補貼或防護措施,紅包感謝反凸顯制度缺失。
網友質問:"感動敘事是否在美化勞動者的被迫犧牲?"
第三,服務響應的標準缺失
盡管當地回應"百姓有需求就要做",但缺乏價值評估體系,可能導致資源錯配。
相較人工耳蝸等必需品,兒童手表顯然不屬于緊急救助范疇。
03
這種服務精神,固然值得肯定。
但公共服務資源的有限性,也不容忽視。
出門在外,誰都會丟失東西。
公眾需理性行使求助權利,減少非必要公共資源消耗。
真正的城市溫度,應該體現在對每一位公民(包括勞動者)的尊重上,而非單方面滿足游客需求。
你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