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94歲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因肺衰竭去世。
就在當天上午,他還出現在天津一家飯店的開業活動中,坐在輪椅里完成剪彩。畫面中,他神情憔悴、身形佝僂,被人攙扶著勉強撐場。
13點38分,他的短視頻賬號還發布了一條吃播內容;不久后,家屬通知媒體,老人午睡時突發不適,經搶救無效離世。
這一事件迅速引發巨大爭議:
“94歲了還被推出來剪彩帶貨,太不人道了!”
“不是兒子沒人性,就是資本太殘忍。”
“難道不能讓老人體面地安度晚年嗎?”
但隨著助理、兒子楊議和德云社等相聲界人士出面回應——老人身體狀況此前尚可、活動過程僅十幾分鐘、視頻拍攝為日常更新,事實逐漸明朗:這次露面,并非外界所認為的“強制壓榨”。
可即便如此,網絡上的憤怒并沒有減少。
為什么一個公開事件,會引起如此大規模的情緒爆發?
這背后,其實藏著一個被忽略的心理學現象:情緒投射效應。
什么是情緒投射效應?
“情緒投射”是心理學中常見的防御機制之一,指的是人們將自身尚未意識到或難以處理的情緒,轉移到別人或外部事件上,從而獲得“情緒釋放”。
比如:
一個不愿面對自己焦慮的人,會覺得別人都“太緊張”;
一個對親人病逝耿耿于懷的人,在看到陌生人遭遇類似境遇時,會情緒失控,甚至過度反應。
在公共輿論中,情緒投射往往以一種“道德憤怒”的形式出現。看似在評判他人,實則是在代償自己內心某種難以言說的遺憾或恐懼。
為什么這次會被“集體投射”?
楊少華不是一個普通老人,他是出現在無數人童年里的“爺爺型人物”。
他說相聲幾十年,登過央視春晚,主演過《楊光的快樂生活》,晚年又在短視頻平臺活躍,被網友親切稱為“老頑童”“爺爺嘴替”。
當這個“熟悉的人”突然離開,尤其是在大家認為“不該出現的場合”離開,就會迅速引發一種強烈的心理錯位:
為什么還在工作?
為什么沒人勸他休息?
為什么沒有一個人說“不去也可以”?
而這些質問,說到底,是對自己過往經歷的一種“補償式發泄”。
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都經歷過相似的“來不及”:
來不及陪爺爺多吃一頓飯;
來不及阻止爸媽硬撐著參加聚會;
來不及在某個決定性瞬間開口說一句:“咱們別去了。”
而這次楊少華的離世,恰好戳中了那根名為“遺憾”的神經。
人們不是只在悼念楊少華,而是在悼念那個沒能好好告別的親人,那個明知道累卻還是咬牙站著的父輩,那個說著“我沒事”,卻再也沒醒來的身影。
所以才會憤怒、崩潰、轉發、控評。
看上去是在聲討一個家庭、一場活動,實際上是在懲罰那個曾經沉默的自己。
怎么辦?如何正確面對情緒投射
情緒投射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它是人類面對創傷時的一種自我修復方式。但如果長期忽視,就容易造成情緒內耗和對他人不公。
這類熱點事件帶來的“集體情緒沖擊”,其實也可以成為一次反思自我與家人關系的機會。
1.面對憤怒,先停下來問:“這件事和我自己有什么關系?”
如果一個事件特別刺痛,那就值得問一句:
這是不是讓自己想起了某個沒來得及說出口的請求?
是不是再次激活了那個“想開口卻沒開口”的時刻?
當意識到“這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的痛”時,情緒反應就會自然降溫,轉而變成對現實關系的修復欲望。
2.給現在的親人一次“預留選擇權”的機會
那些沒來得及做的事,并不是永遠做不到。
現在開始練習問父母:“你還想去嗎?你累不累?”
在每一次重要安排前,留一個“可以不去”的退路;
給老人和親人留下一種表達權,而不是默認他們“能行”。
真正的關心,不是把父母供起來,而是敢在他們堅持的時候,說一句“你歇歇也沒事”。
楊少華的離世不是孤例,也不是悲劇的起點。
真正令人心痛的是,那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在用盡全力完成活動流程時,臉上的疲態,早就說出了答案。
只是沒人聽懂,也沒人停下。
評論區里,最多的一句話是:
“如果當時有人勸他別去就好了。”
但人生沒有回放,熱搜也換不回那句“你別去了”。
每個說不出口的“累了”,都值得一個人替他發聲。
而那些情緒化的控評、轉發、責罵,歸根到底,是因為太多人心里,埋著一個沒說出口的“對不起”。
所以,比發聲更重要的,是現在開始:
學會在重要的時候,說一句:“歇著吧,沒關系。”
那,才是一次真正的情緒告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