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剛結束高考的陜西小伙,瞞著家人獨自前往云南,半個月音訊全無。19歲,長相帥氣,有女朋友,本可以像同齡人一樣找個本地暑假工,卻偏偏選擇風險最高的邊境省份。這不是孤例,近年來類似事件頻發——年輕人總覺得自己“夠聰明”“不會出事”,結果往往是父母哭紅雙眼,全網幫忙尋人。
“隱瞞家人”是危險行為的標配
這些獨自遠行的年輕人有個共同點:對父母尤其是母親的詢問各種搪塞。有的謊稱“和同學旅游”,有的只說“去打工賺錢”,但絕不會透露真實目的地。云南、廣西、緬甸邊境……這些關鍵詞往往出現在警方通報里,而非他們出發前的家庭群聊。等到失聯,父母才從手機碎片信息拼湊出可怕真相。
為什么放著安全的北上廣不去?
北京上海的暑假工機會遍地都是,送外賣、奶茶店兼職、家教,日薪150-300元并不難掙。但總有人被“高薪誘惑”帶偏——云南邊境的“月入過萬”招聘廣告,東南亞的“游戲客服”職位,讓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像“餓狼撲食”般沖動。他們不懂:真正的高薪工作不會主動找上門,更不需要偷偷摸摸跨省進行。
家庭教育缺失還是社會陷阱太多?
這個陜西小伙被描述為“可能很受寵”,暗示家人過度保護導致他缺乏風險意識。但更殘酷的事實是:詐騙集團專門研究年輕人心理。短視頻平臺推送的“窮游攻略”,社交軟件突然加好友的“熱心大哥”,甚至偽裝成學姐學長的招聘者,都在編織一張精準的捕獵網。年輕人以為遇到貴人,實則是待宰羔羊。
邊境失蹤案的三個致命錯覺
1. “我肯定不會被騙”——自信比同齡人聰明,結果詐騙劇本早迭代到第N版
2. “真有危險也能跑”——不知道邊境山區手機沒信號,跑出去十里地不見人煙
3. “試試不行就回家”——等真被控制住,連大聲呼救都可能遭毒打
預防悲劇需要撕掉虛偽的遮羞布
學校安全教育還在強調“不要吃陌生人糖果”,現實中的誘餌已是“包機票的網紅打卡游”。家長與其事后哭訴“孩子平時很乖”,不如早點告訴子女:
- 正規工作不會收押金辦簽證
- 月薪突然比市場價高3倍必有詐
- 所謂“邊境貿易公司”十個九個黑
那么:
① 該不該立法強制18歲以下青少年手機安裝行程共享軟件?
② 年輕人屢屢上當,是騙子太狡猾還是家庭教育太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