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典籍中,一部僅五千言的《老子》,跨越時空界限,成為全球譯介最多的中國文本,其魅力為何經久不衰?當“內卷”成為時代熱詞、現代人深陷焦慮困境時,這部古老經典又蘊藏著怎樣的治愈力量?
為此,本報記者特專訪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李永晶,與他一同解讀重讀《老子》的當代意義,聆聽經典在新時代的回響。
淺者識其淺,深者識其深
上觀新聞:您在東京大學讀書期間才第一次接觸《老子》,這種“異域反觀”會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嗎?
李永晶(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我在讀書的時候,并不流行閱讀傳統典籍,很多人甚至“談之色變”,仿佛聊孔孟老莊,就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反而有很多外國人對這些文本很熟悉,甚至信手拈來。在東京大學讀博士期間,我不時地發現一些日本老師會用中國傳統經典中的句子為課程做開場白或做總結,這讓我覺得很新奇。
人往往在身處異域時,才會更敏銳地察覺自己的來處,因為你獲得了一個將自己客觀化的文化環境。于是,我們留學生組織了“赤門讀書會”,大家一起閱讀傳統典籍,從《詩經》開始一路讀到《老子》,先后讀了二十余部吧。
上觀新聞:您第一次閱讀《老子》時的感覺如何?
李永晶:因為我的本科專業為理科,古典知識幾乎空白,所以最初閱讀純屬“掃盲”。讀書會的成員來自文學部、經濟學部、農學部、工學部等不同的學科,大都對古典文本缺乏系統認知。所以,我們采用了自由討論的形式,每人輪流朗讀一個段落,然后結合不同版本注釋進行學習。
《老子》算是最難讀的傳統文本之一吧。初讀時感覺因概念抽象而似懂非懂,后來才逐漸意識到,當時的理解障礙主要源于三方面:文本本身的高度隱喻性、自身知識儲備不足以及人生閱歷的局限。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老子思想的真諦需在生活中經歷一番“捶打”后才能領悟。而且,與西方哲學側重認知不同,中國古典更強調“實修”——通過諸如調息、冥想、格物致知等實踐行動來逐漸修正認知,也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上觀新聞:所以對大多數讀者而言,閱讀《老子》都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
李永晶:的確。我們和老子之間不僅橫亙著兩千多年的“時差”,也有著看待、理解事物的“視差”。自19世紀下半葉起,中國遭遇了由外到內的強烈沖擊,以至于形成了某種“心靈創傷”。在這之后,我們經歷了百年以上的擁抱“現代”的過程,與此相伴的就是“走出傳統”。我們與曾經的精神世界漸行漸遠。
于是,在面對傳統經典文本時,我們當代人就難免會有“距離感”;再加上《老子》表達上的模糊性和意圖指向的多元性,常常會在讀者面前筑起一道無形的門檻。
上觀新聞:那么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不是可以先不讀了?
李永晶:并非如此。有一句話可以送給大家,叫“淺者識其淺,深者識其深”。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老子》所得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但這并沒有高下之分,相反,你能讀懂的地方可能恰好就是與當下生命經驗最契合的部分。年輕的讀者可先體會與自身經驗最相關的層面,然后隨著閱歷增長再深入體悟其中包含的世界觀和宇宙論。
另外,以往傳統注釋對《老子》的解讀多局限于倫理或政治層面,如今我們可以嘗試結合西方哲學(如康德、叔本華)與自然科學(如進化論、天文學)來理解《老子》。通過融會貫通的方式,我們可以借助其他的知識體系、借助不同的人生實踐與思考來豐富我們的閱讀體驗。
《老子智慧八十一講》李永晶 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超越時代的“工具包”
上觀新聞:很有趣的一點是,盡管閱讀《老子》的難度不小,但它依然非常受歡迎,甚至在全世界都備受歡迎,這是為什么?
李永晶:據一些學者統計,《老子》目前在全世界已經被翻譯為近百種語言,有兩千多個版本,單英譯本就有六百多種。我認為它受歡迎的原因可能來自兩方面。一是從工具性的層面看,在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它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和智慧。二是從文本內核上看,我認為《老子》中所呈現的思維方式本身并不受國別、文字、文化所影響。打個比方說,《老子》就像一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只需要安裝一個“外語包”,馬上就能在不同國家、被不同的人所使用。
上觀新聞:不少外國思想家都有關于《老子》的評述,他們閱讀或理解《老子》的視角會有何不同?
李永晶:外國的思想家們在通過《老子》文本而真切地思考他們面臨的真實問題時,自然會得出與我們不同的解釋。舉個例子,叔本華在解釋生死問題時,曾引述《老子》中的一則說法:“所有人只渴望從死亡中解脫,但他們并不懂得從生命中解脫。”這其實是對《老子》第五十章中“出生入死”一語做的轉譯,非常新鮮。因此,某種程度上,閱讀西方哲學能幫助我們理解《老子》。
海德格爾是另外一種典型,他的一些哲學思想明顯受到了《老子》的影響,晚年卻拒絕承認這一點。再往前說,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法國的“重農學派”等理論的學者,都有類似的特征。但不管怎樣,《老子》在那些深刻的思想家那里得到了響應,足以證明老子思想有著偉大的屬性。
上觀新聞:那進一步說,為什么有些外國的思想家也能將《老子》理解得非常深刻?
李永晶:這首先得益于老子思想的“普適性”,這就是一種偉大的屬性。我曾經把《老子》的普適性比作數學公式,類似于“1+1=2”這樣的公理,或者說是人們的普遍約定。如果說我們在討論古埃及、古印度文明時,很難拋去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土壤,那么《老子》所代表的中華文明的內核恰恰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可以超越具體事件的境界,因而既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又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靈活使用。
另外,《老子》還可看作一種超越地域與時代的哲學“工具包”,它位于各種解釋世界的理論的底層,有著為我們提供深層框架和原理的潛在能力。比如,老子的宇宙模型既包括了達爾文式的自然演化,還包括了宇宙作為復雜體系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自足的宇宙體系且并未被現代科學所“解構”。所以,有一些大科學家特別推崇《老子》。
順便要說的是,老子思想正因有這種普遍屬性,才能“穿越時空”而對當下人們的生活、心靈有所觀照。別看《老子》只有區區的五千言,這“五千言”其實就像一個文明的“壓縮包”,正因為它極其抽象、極其簡練,才能直抵中華文明的內核。
上觀新聞:您所說的“文明的內核”是指什么呢?
李永晶:能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文化系統只有寥寥幾種,必須包含三部分核心內容。一是宇宙論,以解釋宇宙的誕生與構成;二是生命觀,以論證生命的來處;三是心靈理論,以解決在宇宙之中生命應該如何安置的問題。老子的思想就是這樣一整套認知體系,它構建起了一個既完整宏大,又具有極強可闡釋性的思維的底層結構。我們經常聽到的諸如“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等,都具有這樣的整套文明內核。
讀《老子》像看風景
上觀新聞:近半個世紀來,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老子》的版本也不斷增加。您如何看待各個版本之間的區別?
李永晶:提到《老子》的版本,除了幾種傳世本外,最重要的就是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以及在湖北荊門郭家莊出土的竹簡郭店本。
在我看來,除了個別章句,傳世本《老子》的價值高于帛書本和郭店本,因為它們包含了各個時代思想家的不斷注釋和闡述。傳世本凝聚了后世的偉大心靈與智慧的結晶,這使得老子的思想與文本一直保持著生命力和時代性。
換言之,人們經由傳世本創造了異常豐富的老子解釋,這種認識的積累不亞于原創。其實,經典的一個魅力在于其“未完成性”——每個時代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回應。“溫故而知新”,我們正是通過不斷重溫過去的典籍而獲得了對生命、對生活的新認識。所以,比起辨析《老子》各版本的短長,如何繼續“完成”《老子》才是我們多數人的任務。
上觀新聞:您提到《老子》文本有著“高深莫測的屬性”,那如果選出《老子》中的一個最核心概念,您認為是什么?
李永晶:我認為依然是“無為”。
上觀新聞:今天的我們該怎樣理解“無為”呢?它與當下流行的諸如“內卷”“躺平”等說法是否存在關聯?
李永晶:在我看來,“無為”并不是簡單到什么都不做;相反,它恰恰需要無數的“作為”,甚至要先有一番驚天動地的大功夫。“無為”是一種大智慧,需要我們付出努力才能獲得。
從“內卷”這個詞的意涵來說,它本質上是在批評、拒絕一種無效的行動。但當我們的行動符合了自己的生命意志,那么行動的性質就變了,就不再是無效的了;我們的每一次行動都有了意義,就不存在“卷”了。
或者說,當我們的行動不符合生命利益時,選擇放棄行動更是一種不得了的“作為”。這不能稱之為“躺平”;相反,這是一種包含了思考與辨析的積極選擇,背后有著對自身行動與意志的深度反思與積極表達。
上觀新聞:在信息爆炸與社會生活“原子化”日益加劇的當代,或許這就是很多年輕人開始重新捧起《老子》的原因吧。
李永晶:不錯,正是如此!事實上,華夏心靈世界經受過數次挑戰,西漢末年佛教的傳入就是一次很大的沖擊。而現在,我們正處在華夏世界第三個千年的開端,現代性的沖擊余波未絕,我們只有直面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所建構的世界,重訪華夏世界的心靈原鄉,找到中華文明源頭的那汪活水,取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瓢,才能回應心靈深處的困惑與需求。
上觀新聞:您所說的“華夏世界的心靈原鄉”又是怎樣的一幅圖景呢?
李永晶:我們常說,《老子》是一本可以穿越時空的典籍。通常人們會覺得這是指老子“穿越”到現代與我們相見,來解決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困境;實際上還有一個相反的“穿越”過程:當我們自己溯流而上,來到了華夏文明發端處的時候,在澄澈、明凈的思想源頭,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華夏文明的心靈原鄉。
我在給學生們上課時常打這樣一個比方:讀《老子》可以像看風景。當我們走到大自然當中時,我們不會認為自然是一張考卷,需要我們填寫辨認每一種昆蟲的名屬,或記住每一株植物的功效、記住構成它們的化學分子式。這時候,不會有人因此說你讀不懂大自然。你只需用你的心靈去觀察大自然的美妙、感嘆大自然的奇妙即可。你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就得到了凈化與升華。
原標題:《《老子》中藏著反“卷”指南?在焦慮時代,解碼穿越千年的治愈力》
欄目主編:王一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肖雅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