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海報。
徐冰《衛星上的湖泊》,2021,綜合媒材:視頻裝置,3分7秒。
巴特·赫思(Bart Hess,荷蘭)《數字遺跡》,2013,行為裝置。
日前,幕間之前——“2025年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策展問題漫談在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教學樓0120報告廳舉行,邀請策展團隊馮博一、劉鋼、吳蔚對話,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胡斌主持。
據介紹,“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將于今年7月至10月舉行。活動以“嗨,你干什么來了?”為主題,由中國獨立策展人和評論家馮博一擔任總策展人,分六個板塊,呈現近30個展覽,展開一場流轉都市、觸動心弦的美學旅程。主場展設置了20個空間,將于7月19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主場展是怎么樣的呢?南都記者率先給大家揭秘。主場展是對展覽空間的顛覆性設計,策展團隊將澳門藝術博物館轉化為20個“空間插件”,如過道、公共廁所、通道、夾角、宮殿、迷宮等,試圖以日常場景重構觀展體驗,試圖挑戰傳統美術館“白盒子”的冷漠感,把一個美術館變成“非美術館”。
展館一樓是北京藝術家宋冬的作品,這個作品一進來就安排類似海關人員查“護照”,查完才能進?!泵慨斈銈冞^海關的時候,他們都會問你一句:“你干什么來了?”這不僅是宋冬所提出的一個問題,也是海關所提給你的一個真實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移民和所有身份之間轉換所帶來的問題,它是三重問題的疊加。
接下來,可以看到廣東藝術家薛峰做的《二個澳門》,他討論用地理的方式來理解澳門,把澳門變成四個賭桌,整個澳門變成一個籌碼。他又提出一個問題“你到澳門做什么來了?”這個作品是澳門在思考自己的城市定位,“我在中國的位置在干什么?”又回應了地方的屬性。
值得一提的是,連衛生間里也有作品。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人正在上廁所,碰到一個熟人,然后問他“你咋來澳門,你干什么來了?”這種生活化的場景,也可以很哲學。有意思的是,在展館內,還能看到行為藝術表演,比如來自荷蘭藝術家巴特·赫思的作品,把一個舞者放進蠟里面,讓蠟形成他的衣服。
記者對總策展人馮博一進行了專訪。馮博一說,當你的身體置身于這個空間當中,形成了一個個質問“你干什么來了?”或者藝術家對自己的質問,或者藝術家對你的質問,或者藝術家對于社會的質問。
專訪總策展人馮博一
擺脫單元設置,嵌套不同的空間敘事
記者:為什么用“嗨,你干什么來了?”這個主題?
馮博一:我在思考2025年澳門雙年展究竟要以什么樣的主題來呈現的時候,我就特煩晦澀、顯得很學術,讓人難以直接了當了解到展覽的主題,所以我們有意來規避這樣一種現象。
大家可能也都比較了解各種各樣的雙年展、三年展等都很學術,也不知道在說什么,所以我們想能不能起一個非常日常和通俗的題目。所以當時我就說是不是叫“嗨,你干什么來了?”當時起這個名字的時候,威尼斯雙年展有一屆“處處都外人”也讓我多少受到啟發。
全球化后,現在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有人說這是終結了,有人說是轉向了,我覺得最起碼是轉向。澳門是很特殊的地方,它的歷史包括現在的狀況、回歸之后等,澳門還是一個旅游的城市,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一個地方?!班耍愀墒裁磥砹耍俊边@句通俗的話語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雙關語),比如說在友好、友善的語境之下,“你干什么來了?”表示詢問、好奇,很親和。在另外的語境之下,有一種不耐煩甚至是冷漠的拒絕。我覺得這句話以一個設問句的方式其實多少能夠象征現實的處境,但是這個現實的處境不是某個地域性的,它帶有全球性的世界局勢。
我覺得一個展覽的主題應該引起更多的想象或者說有更多不同的含義,就跟藝術家做作品似的,我覺得真正好的作品其實有不同的解讀或者說它解讀的空間非常大。我希望以主題設問的形式,通過我們邀請的大概來自13個國家的46位藝術家,大概80件作品,他們來回應這樣一個問題。這里的回應不完全是新作,有一部分是委托新作,有一部分是選擇一些能對這個主題回應的舊作。
記者:澳門雙年展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馮博一:除了主題有一些變化,我們希望在空間設置上也有一些變化。所以,我們這回就擺脫了單元的設置,全部都是空間,我們把澳門藝術博物館1-3層2000多平方米展場命名和闡釋,設置了20個空間。這些空間有一點像空間插件,就是在澳門展廳中再嵌套不同的空間敘事,這個空間敘事從澳門藝術博物館的入口開始,有通道也有迷宮、賭場、廣場、街區,一直到出口,再由出口進入到太空藝術。我們試圖用20個空間的命名和敘事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里串聯出一個時間隧道或者說空間隧道,這個空間隧道實際上把澳門作為一個錨點、縮影或者空間容器。
這20個空間的命名都跟我們日常生活相關,比如廣東藝術家黃立言的作品與臺灣一個女性藝術家作品放在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叫“畫室”。我們對“畫室”有一個說明解釋,就是用這種嵌套的方式。所以,澳門藝術博物館其實是由一個空間來構成的。
我們還把澳門藝術博物館非展覽空間作為一個展覽空間,比如說澳門藝術博物館有一個男女廁所,它是一個公共空間,以往的展覽肯定不會在廁所里展。這次,我們委托了一個香港藝術家林嵐創作了作品專門在廁所里展。
記者:這20個空間,您覺得最滿意的空間是哪一個?
馮博一:都挺不錯的。比如說宋冬做了一個入口,強行在入口處,利用入口的空間做了一件作品,所有觀眾必須要通過他這個入口才能進入到展覽中。這個作品就是完全針對于這次展覽的委托創作。
記者:這次是不是也用了廣東藝術家的作品?
馮博一:這次用了廣東三個藝術家的作品,分別是是薛峰、黃立言、范勃。這個展有三分之一是國際知名藝術家,三分之一是內地知名藝術家,還有來一些來自內地、香港、澳門、臺灣的年輕藝術家。
談澳門文化:中西文化交融
記者:您是怎么看的澳門的當代藝術,如果你為澳門的當代藝術定調,你覺得是一個什么調?
馮博一:澳門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混雜,即中西文化交融。這次展覽上,澳門有一個藝術家李少莊,她把澳門存在的5種語言,包括粵語、普通話、土著葡萄牙語等,通過視頻的方式來呈現。她就是想說明澳門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有5種語言在使用,這個本身就很特別。而且,我覺得現在澳門的年輕人也在成長。我們這次選擇的澳門的四位藝術家,其中有兩位非常年輕的,是90后。
記者:澳門是個商業氛圍特別濃厚的一個城市嗎?您覺得您的展覽商業和藝術如何完美的融合呢?
馮博一:澳門的文化已經是融合的樣本,這種融合本身就是澳門特殊的文化現象,或者說一個城市融合的一個特點。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他所生長出來的藝術家和藝術家創作本身也有這一特點。
記者:怎么看現在很流行的雙年展、三年展那些周期性大展?
馮博一:在國內大型的周期性展覽當中,更多是帶有嘉年華式的、商業的、文旅的展覽,都變成這樣的“附庸”了。尤其是官方大型的雙年展、三年展,策展人來來回回“坐莊”,主題也很宏大,其實沒有什么內涵,更多是作為宣傳的“附庸”。所以,這次澳門的展覽也是試圖擺脫或者規避這樣一個“附庸”。
除了澳門雙年展,澳門現在各種文化活動很多,包括演唱、展覽等。這些活動其實都是在改變或者樹立澳門當代文明或者當代文化新的形象。
本版采寫:南都記者 許曉蕾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