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張永和在建筑界有著巨大的影響,他是第一個擔任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的中國人。今年,他出任香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
眼下正在舉行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題館中有一個關于中國鄉村振興的項目——“塱頭實驗”頗具看點,這一項目是由張永和參與設計,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嶺南七百年古村的蝶變故事。當張永和面對鄉村的多元共創時,他有著怎樣的設計思路?《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就此專訪了張永和。
塱頭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周邊河流湖泊密布,南有澤地北有土崗,民居建于崗頭臨水之邊,取名為“塱”,“塱頭村”之名從此而來。村落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超過七百年的歷史。村里保存了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二百余座古民居星羅棋布,形成嶺南宗族村落中典型的梳式布局。2021年起,塱頭村開啟了鄉村振興之路。“塱頭實驗”項目講述了這個七百年嶺南古村蝶變新生的故事。
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現場,“塱頭實驗”展區
過去三年里,塱頭鄉村振興項目通過建設春陽臺藝文中心(簡稱“春陽臺”)、舉辦“中國讀書人的安身與立命” “賈科梅蒂在塱頭”等展覽與活動,使得該區域成為了嶺南文化新地標。同濟大學教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鄉土建筑遺產科學委員會副主席邵甬將其評價為是“探索一種傳統村落再生的模式”。
塱頭村
張永和設計的春陽臺藝文中心
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張永和設計的春陽臺藝文中心,它采用紅瓦、青磚和素混凝土等材料,以塱頭古村“梳式街巷”為靈感設計了步道,并在屋頂建了25個荷塘,與古村落中的荷塘共同構成“立體荷塘”。
出生于北京的張永和是新中國第二代設計師張開濟的兒子,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完成學業后赴美留學,在美國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系獲環境設計理學士學位,后在UCB建筑系獲建筑學碩士學位。1993年,他與妻子魯力佳共同成立 “非常建筑” 設計工作室。此外,他還在密執安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和萊斯大學擔任教職,后又成為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丹下健三講席教授。2005年至2010年,他擔任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筑系教授及系主任,成為該系歷史上首位華人主任。2011年,他成為第一個擔任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的中國人。今年,他出任了香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
南頭城社區中心,2023 ?田方方
對應豐富履歷的,更有他的建筑設計作品。2002年張永和在長城腳下設計的“二分宅”,是一件被視為北京最早的前衛建筑之一的作品。其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將“居學一體”的傳統書院理念轉化為現代校園設計,顛覆了西方現代主義的透明性概念——堅實的屋頂和地板改用玻璃,而原本透明的墻體卻被混凝土墻取代。張永和的設計,是一種既根植于傳統哲學又面向未來的空間營造。
以下為《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與張永和的對話。
張永和
對話|張永和
澎湃新聞:這幾年在全國各地已涌現出了不少鄉村振興的改建案例,在您看來,文化項目的建筑設計對于鄉村的活化和新生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張永和:鄉村振興中的文化項目如果能夠做到既對外又對內,其作用就很積極:對外拉動旅游發展經濟,對內豐富村民生活強化社團精神。這就是為什么“非常建筑”和唯品會慈善基金會都非常重視春陽臺也向村民開放。一方面村民可以利用這里的設施從事傳統文藝活動,如粵劇演出;另一方面也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知識文化,如賈科梅蒂現代雕塑展。春陽臺的出現促成塱頭村的孩子們組織了“太陽照照”童聲合唱團,是文化項目改善鄉村文化生態的成功案例。今年春節,“太陽照照”在春陽臺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
塱頭村
春陽臺的屋頂荷塘
澎湃新聞:古村有著很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在當下,我們是如何將其內在邏輯重新解讀出來?除了作為旅游地,今天的人們還能從古村中建立怎樣的新鏈接?
張永和:從建筑師的角度看,春陽臺關注古村與新建筑、人工與自然,即田園景觀的關系,引導出化整為零的空間組織和屋頂上的荷塘設計。將建筑下沉和采用質樸的建筑材料,無論是老的還是新的,都是春陽臺和塱頭古村在多個方面,如尺度和質感,對話的方式。這也使得使用者、參觀者看到的是不同年代的建筑,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及延續。
澎湃新聞:去年,您在這里策劃了賈科梅蒂特展。在您看來,藝術能給鄉村帶來什么?
張永和:賈科梅蒂展不但為塱頭村帶來了大量的游客,刺激了當地的經濟,也為當地居民打開了一扇探視外部世界的窗口。而且,我們并沒有把賈科梅蒂鎖在展廳里,而是把他的雕塑復制品放到了春陽臺的屋頂荷塘里,放到塱頭古村的街巷中,使人們領略到嶺南古建筑、田園景觀和歐洲現代藝術之間的和諧聯系;進而也使村民對自己古老的家園產生新的、屬于二十一世紀的認識。
此前在春陽臺舉辦的“1的紀念性:賈科梅蒂在塱頭”展覽現場
在塱頭,以賈科梅蒂《高女人》為原型創作的戶外裝置
澎湃新聞:可否聊一聊這一展覽的策展靈感,以及藝術對您的建筑設計和日常生活分別帶來了哪些影響?
張永和:我自幼喜歡畫畫。在美國留學期間接觸到西方現代藝術。通過現代藝術中的抽象思維,我逐漸意識到建筑中對材料、結構、構造、空間的審美和現代抽象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設計既存在于藝術中也存在于建筑中。在建筑與藝術之間,還存在著一系列更接近生活的設計,如家具、產品、服裝等等。我對這些領域都有濃厚的興趣,也做過這些方面的設計。對我來說,藝術、設計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賈科梅蒂的作品帶有古典的一面,但同時也跨越了各種主義風格,展現出極為強烈的物質性。 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無疑體現出物質性,而他的油畫同樣如此。他的油畫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通過材料和筆觸來表現內容。這啟發了我們在設計中迅速找到方向——基于賈科梅蒂的現代性思維方式,強調物質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工藝,這正是我們設計態度的體現。
張永和家具設計《我愛瑜伽》系列 ?曲美
澎湃新聞:出身于建筑之家的您,可否談一談您父親張開濟對您的影響?
張永和:我們家所謂的教育就是放養。父母都不管我們兄弟的學習,任憑我們發展自己的興趣。父親看我喜歡畫畫,就總是鼓勵我。他也是建筑師,繪畫功底非常好,一定注意到了我畫得很差,但從來沒有指出來過,使我得以保持對美術的熱情。這是我后來才意識到的,也因此非常感激他。
澎湃新聞:您從小生活在北京街巷,早年的作品“二分宅”是否受到少年時成長環境的啟發與影響?
張永和:我是在北京東城的一個四合院里長大的,對老北京由胡同和四合院構成的城市肌理非常熟悉。非常建筑設計的很多房子都是圍繞院子作文章的,如浙江嘉興的雅瑩時尚藝術中心,其建筑圍繞著一個園林般的大院子;又如法國巴黎國際大學城中的中國之家,其中有一個垂直向的院落,當然還有用建筑和山坡圍合出庭院的二分宅。院子就是上面沒頂的建筑空間,就是建筑的一部分。這種對院子的認知可能是中國特有的。
張永和設計的“二分宅”,位于水關長城腳下
中國學舍,2023 ?田方方
澎湃新聞:上世紀90年代,您為何會辭去在美國的教職回國發展?當時創辦“非常建筑”有哪些期待?
張永和:只有一個期待,就是想蓋房子。
澎湃新聞:如何看待您剛回國時的1990年代的中國建筑行業?
張永和:當時的觀察是國內建筑學界對建筑核心的問題,如材料、結構、空間等,關注不夠。討論最多的是符號之類的形式與形象問題。
張永和設計的垂直玻璃屋,位于上海徐匯濱江
垂直玻璃屋的內部構造
澎湃新聞:30余年來,中國的建筑設計發生了哪些轉變?您個人的建筑實踐與建筑理念又產生了哪些變化?
張永和:過去30年,中國建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很多建筑師設計出了有質量的房子。我們的實踐仍然聚焦在一個基本的建筑學上;由于過去三十幾年的工作經驗積累,我們現在在一些方面可以走得更遠,如透視空間體系,如磚的應用。
張永和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
澎湃新聞:在您的作品里,自己最滿意的建筑項目有哪幾項?
張永和:建筑師總是覺得新完成的項目好一些,但具體原因都不同,或是結構,或是空間,或是內容策劃,或是與環境融合方面有所進展。就非常建筑而言,吉首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塱頭春陽臺藝文中心,巴黎國際大學城中國之家,深圳南頭城社區中心等項目都多少有些突破。
雅瑩時尚藝術中心,2021 ?田方方
澎湃新聞:您曾在美國執教,現又受聘于香港大學建筑學院。在您看來,中美建筑教育存在哪些異同點?
張永和:這個話題太大了。簡單地說,中美的建筑教育在教學生實操蓋房子上都比較欠缺,更像在培養藝術家。
澎湃新聞:最后,如何看待在數字化、人工智能化的當下的建筑行業的發展?
張永和:數碼技術對提高建造質量和效率會有幫助,新材料也可能會改善建筑結構及圍護體系,但設計需要有創意,還是要依賴人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