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大致是這么講的:“如果你覺得痛苦,而你身體健康,那痛苦一定由你的觀念造成”!
為啥用這句話開篇,因為蔡瀾剛好回答了這個問題,不僅回答得好,并且知行合一,一生踐行!
生命價值的衡量
他曾經總結過“四個盡量”:盡量地學習、盡量地經歷、盡量地旅游、盡量地吃好東西。
發現沒有,全是聚焦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蔡老是個體驗主義者。
讀過《人類簡史》的讀者應該依稀記得,書中有一章深刻討論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經過中西方古今對比,加上嚴密論證,基本得出一個結論。
什么結論?人生雖然無法標定普世的價值和意義,但如果非要歸納和提煉,作為生命體的人類,體驗式人生最接近生物本體的價值。
什么是體驗主義?——即在有限的生命時間中,以盡量豐富多彩及深刻的方式度過。
體驗分為感官體驗與頭腦體驗,當兩種體驗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一定的程度,即代表踐行了體驗主義。
境隨心轉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純扯啖!
蔡瀾財富自由,錢根本花不完,他可以體驗主義,但不代表廣大老百姓可以,你想得沒錯,先別急。
我換一種說法:你肯定聽過一些富豪踐行體驗主義,驕奢淫逸,全世界旅行和享受美食。
但為什么他們沒成為蔡瀾?因為境界不一樣,這個境界叫觀念,叫認知。
如果用佛家的說法,就是“心法”,就是“覺”。
什么意思?在佛家的世界中,修行的終極狀態是什么?是“自在”,而且是“大自在”。
大自在的結果首先不是狀態,而是心態。
心態形成,外界的環境就會跟隨心態轉變,所謂“境隨心轉”。
看到沒有,蔡瀾是在這個境界的,跟他的財富關系不大,他就算是個深山的隱者,也是體驗主義的高手。
為什么,因為他自己“覺到”了。
《天道》里為什么芮小丹比丁元英境界高,本質上就是芮小丹更“自在”,自在到什么程度?——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這個狀態丁元英一輩子也做不到,丁是“參悟”,會不停地參,而小丹是“覺悟”,覺到的才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
觀念的牢籠
回到文章開篇,為什么世界上很多人會痛苦會內耗?因為這些人所形成的觀念并不支持他進入自在的狀態。
換句話來說,這個整體不希望你進入自在的狀態。
如果大部分人都進入自在的狀態,個體對整體的貢獻就會縮小,個體無法消耗和燃燒自己,整體就無法高速地發展和文明。
所以,一個人的觀念,一部分由所受的教育形成,一部分由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底層構建。
從道德到規范,從行動到準則,可謂密不透風。
我們的文化是整體性的,體驗主義直指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對集體的貢獻是單點的,無法形成一整個面,沒什么力道。
但集體價值不同,相對單一的價值疊加整體的力量,就會形成一股洪荒之力。
過去的四十年中國的成功,改革開發的功勞只能排在第二,首當其中的貢獻,仍是隱形存在的“文化”之力,因為文化可以構建千千萬萬人的觀念。
只有觀念才能真正驅動人的行為。
新價值的吹哨人
蔡瀾在很早就提出了全新的個體價值,并用一生的行動來踐行,這大概就是他對整體最大的貢獻。
當下隨著發展油門的松動,作為新價值吹哨人的蔡瀾,再度為個體覺醒帶來的“覺”的機遇。
當一個人形成全新的觀念之后,就會構成全新的自我,過去的自己,就會徹底消失在風中!
蔡老仙逝,正式進入真正的極樂世界,而他所傳播的“道”,將會持續影響接下來世世代代的人!
他完美回答了自己的課題,同時也給千千萬萬的人留下了一個課題——你究竟想如何度過你的一生?
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正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