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張照片,很有意思。這是近日在上海舉辦的“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上的照片,參與拍照的人,或許可以代表我們當下文化圈的頂流,他們就是一張名片。莫言、劉震云我認識。那個道士打扮的,仔細看了,才發現是吳京老師。站在14人C位的兩位,正是李子柒和吳京。
盡管以我的標準,這里面如果論文化,不考慮傳播力和市場的因素,肯定還得是莫言站在最中間,但是莫言這個大師就是站于一側,中間還隔著一人,好像是張譯。
這沒關系,起碼意味著,莫言這位文壇上絕對的大師,面對毛星火那些噪音,并沒被主流拋棄,這總歸還不算壞。
說起大師,再寫兩筆這兩天堵在我心中的話,一直想找個機會系統聊聊,看到這張照片,聊的興趣就有了。
起因正是海邊的西塞羅寫的那篇《你無比追憶的蔡瀾、金庸們,其實水平不算高》,在文中,他直指香港文化的淺薄:“香港的文化繁榮,注定只能是一種淺層、通俗、缺乏深度反思的文化繁榮。魚缸里養不了鯨魚,鳥籠里管不住雄鷹。香港誕育了不少“才子”,但其實沒有真正的“大師”。”
關于小島很難孕育出宏偉的文化,出了不起的大師這樣的講法,除了西塞羅,我還聽汪海林說過。汪海林也嘲諷過日本韓國這樣的地方,只能出一些亞文化。
雖然我跟西塞羅一樣,也是個山東人,但是這樣的思維意識,卻從未在我的腦海中出現。我始終覺得,一個人文主義者,反而更應該自覺抗拒對一種對于“大”的迷戀。
關于這個,梁文道在蔡瀾那集的節目中提了一個好問題:那么大陸為什么有“大師”,卻無“才子”呢?
據說國內的文壇有這樣的笑話,你喜歡這個作家寫的書,根本沒必要認識這個人,就如同你喜歡吃這個雞蛋,卻沒必要認識下單的母雞一樣。
后來看了一個紀錄片,很多年前,有王朔的那個,幾個作家文人,談的全是怎么搞錢,就覺得很無聊。相反在《今夜不設防》里面,那幾個“才子”聊的卻很發散,有趣,更具有思想性。
梁文道在蔡瀾那期節目里面說得好,“別以為你很了解香港,可能你都了解美國,但是你都無法了解香港”,然后香港文化人怎么怎么的。
這我完全相信,不要輕視香港。哪怕是消費娛樂那些東西,我們近些年內地出的這些明星,唱得那些歌曲,又有幾個超過了張國榮、林憶蓮他們的呢,就連王菲,不也是在香港才迎來她在藝術上的春天嗎。反倒是當年在香港紅磡,震驚了香港人的魔巖三杰(竇唯、張楚、何勇),后來都成啥了?現在在搖滾又是些啥。說過了得罪人,但這的確就是我的看法。
最后我可以從我的角度,回答一下梁文道老師的問題:
大陸有“大師”卻無“才子”,是因為一旦成為“大師”之后,“大師”就更忙了,更沉重了,每天不是這個活動就是那個會的,哪有閑情逸致關心個人生活問題?“才子”相較之下,更可以過一種不被打擾的生活。梁文道老師常在大陸參加互動,應該明白我在說什么。
而西塞羅作為一個寫號的,應該不會不明白梁文道在說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