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泉
7月13日下午三點,一曲悠揚蘆笙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景區“美麗西江”劇場響起,引得6位歐洲音樂人駐足聆聽。
歐洲音樂人嘗試“木葉”這一苗族特色氣鳴樂器。人民網 陽茜攝
頓時間,樂器聲、歌聲、交流聲此起彼伏,一場歐洲旋律與苗嶺笙歌的對話在此展開,氣氛漸漸同此時高掛的艷陽一般。
手握蘆笙,貴州省級蘆笙文化代表性傳承人、貴州凱里學院蘆笙教師楊正平首先從容地吹奏了一曲表達苗族群眾美好愿望的《鄉音戀歌》,以“19管蘆笙”為例向歐洲音樂人展示吹奏技巧。
楊正平與歐洲音樂人交流蘆笙吹奏技巧。人民網 陽茜攝
意大利作曲家Andrea Granitzio好奇地湊近:“吹奏蘆笙時舞動的步伐是特意設計的嗎?”在聽到楊正平給出“蘆笙響,腳板癢,蘆笙向來樂舞結合”的解答后,現場6位歐洲音樂人的興致更高了。
這時,縣級木葉吹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玉松用手中的普通樹葉吹奏出了《青藏高原》旋律,又讓歐洲音樂人眼前一亮。
見李玉松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一把木葉,英國小提琴演奏家Gwyneth Nelmes躍躍欲試,跟學幾輪卻沒能吹奏出旋律。李玉松開解道,“木葉可以吹出數十種鳥鳴聲,但要熟能生巧。”說罷,現場人人爭先嘗試這一苗族特色氣鳴樂器。
交流更加熱絡,歐洲音樂人與當地苗族藝人以音樂為媒,“有來有往”。
英國籍打擊樂手與貴州民間藝人用苗族木鼓合奏。人民網 陽茜攝
英國籍打擊樂手Bogdan Skrypka主動登臺邀貴州民間藝人莫世海用苗族木鼓合奏《we will rock you》;英國男高音Tom Lidgley現場演唱歌劇,還與凱里學院聲樂教師潘小燕跟唱苗族飛歌……
已過下午五點,氛圍仍然熱烈,旋律依舊縈繞,中歐“混搭風情”呈現出了融合魅力。
“苗族樂器非常有意思,尤其是木鼓,雖與西方的鼓有所區別,但是部分發音和敲擊的動作相似,也從中獲得一些靈感。”Bogdan Skrypka表示收獲滿滿。
中歐“混搭風情”呈現融合魅力。人民網 陽茜攝
聆聽并跟唱苗歌后,Tom Lidgley也點贊道:“苗歌非常嘹亮,發音部位也很獨特和多元,很喜歡苗歌自然的表達方式。”
音符碰撞,大家關于中西方音樂同與不同的討論標新立異。而言語之中,無論是歐洲音樂人還是苗族藝人,都獲得了“美美與共”的啟發。
“很高興今天近距離欣賞了歐洲音樂,對創新民族音樂幫助很大。”對于肩負蘆笙傳承的楊正平而言,這場交流是難得的,“傳承民族樂器要‘兩條腿走路’,既要守正也要創新,更要與時俱進。”
中歐音樂“雙向奔赴”,旅英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也表示:“千山萬水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多元旋律也許可以嘗試創新更多的融合形式。”
歐洲音樂人體驗苗族歌舞。人民網 陽茜攝
眼看日頭漸落,“中歐和弦”余音繞梁,悄悄越過了這雷公山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