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法蘭克福7月14日電(記者馬悅然)當中國民樂的悠揚旋律首次在德國新伊森堡胡格諾音樂廳奏響,一道橫跨歐亞的文化橋梁悄然架起。在第33屆德國“開放門音樂節”,中國首次作為主賓國亮相,攜手德國本地青少年藝術團體,共同展開了一場中西合璧、青春律動的文化交流。
作為萊茵-美因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多元藝術節之一,“開放門音樂節”自1991年創辦以來,始終秉持“藝術無國界”的理念。本屆特別單元“中德青少年文化橋”,由新伊森堡市政府、德國藝馬文化及上海力旗傳媒聯合策劃,旨在通過音樂與舞蹈的語言,深化兩國青少年之間的理解與友誼。
在13日下午的交流活動中,來自上海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民樂團、弦樂團、管樂團,以及來自上海小熒星的演員們首次集體登上德國舞臺,展示了他們的藝術成果。包括改編自中國動畫《哪吒》的主題曲、經典民族樂章《青花瓷》等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國青少年的專業素養與藝術表現力。
“我們帶來了33位學生,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歐洲。”民樂團帶隊老師介紹說,“孩子們在音樂中迅速找到了共鳴。”
此次文化交流不僅是一場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深度參與式的跨文化對話。德國卡普里奧爾舞蹈學校與中國小熒星藝術團的青少年聯合排練舞蹈節目,年紀最小的參與者僅7歲。
彩排過程中,一位年幼的中國小演員在演唱中遇到麥克風突發失聲,卻毫不慌亂,繼續用洪亮童聲堅持唱完。全場安靜守候,謝幕后她在后臺情緒釋放,哇地一聲哭了出來。臺下一位德國觀眾高聲喊道:“你最棒!”隨后掌聲雷動,節奏分明的鼓勵聲在劇場中久久回蕩。
“我們相信音樂是國際性的,它能夠跨越語言、克服障礙。”本屆音樂節總策劃人布麗吉特·卡赫爾說,“我們被孩子們的勇氣和他們與德國藝術家共同交流的旅程所感動。這不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文化愿景的實現。”
小樂手鐘奕辰表示,此行讓他看到了不同的音樂文化:“文化最初或許存在距離,但音樂很快就把我們拉近了。”一位琵琶獨奏小演員也分享了她的經歷:由于運輸限制,她使用了當地琴行臨時借用的樂器。“剛開始確實不適應,但我學會了調整音色、掌控變化。這是只有在真實舞臺上才能學到的東西。”
新伊森堡市市長迪爾克·吉恩·哈格爾斯坦表示:“音樂是不需要語言的橋梁。孩子們從小相知,世界就能更加包容。”
“這些中國孩子年紀輕輕卻極其專業,他們的樂器也讓我大開眼界。”一位德國觀眾說。
在中德青少年的合唱環節中,《茉莉花》《小小少年》等中德雙語歌曲被共同演繹,旋律跨越語言,喚起共鳴,收獲熱烈回應。
琴音為橋,在這場音樂會上,來自東方的旋律與西方的節奏交相輝映,一代青少年在文化交流中認知彼此,也照見了未來世界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