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慧 通訊員 蘇軍 尹建軍
紅欖李,因其極為珍稀,被人稱為“紅樹大熊貓”。相關機構發布的《中國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僅存14株原生紅欖李,其中三亞鐵爐港9株、陵水大墩村5株,原生種群瀕臨滅絕。而最新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陵水的原生紅欖李僅剩4株,國內原生紅欖李僅剩13株。
雖然情況不容樂觀,但我省林業專家已通過修復生境、攻克繁育技術難題等途徑,開展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搶救行動。“守護好紅欖李”,是林業、資規等部門及科研機構專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紅欖李的生存困境
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9株古老紅欖李與木果楝、欖李、木欖、海蓮等瀕危或珍稀樹種分散扎根于灘涂之上。該保護區面積雖然只有4.3公頃,卻孕育了超過600株珍貴的古紅樹。
位于保護區內的9株原生紅欖李,是國內最大的紅欖李古樹群落,對于研究中國熱帶海南植物區系和鹽堿土植物群落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研究紅欖李乃至紅樹種群的演化繁殖,也具有重要價值。
鐵爐港是三亞海棠灣灣角處的一處內海,也是天然避風良港,屬沙壩潟湖型港灣。相傳在鐵爐港港口南邊山腳處有一口石井,常年有鐵銹水汩汩流入港灣,鐵爐港因此得名。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前,生活在鐵爐港及周邊的村民挖蝦塘、魚塘搞水產養殖,或開辦漁家樂,帶來了海水污染、地下淡水通道堵塞等問題。
“我們研究了鐵爐港保護區包括紅欖李在內的紅樹古群落,發現它們的退化與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因素息息相關。”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介紹,相較于其他紅樹品種,紅欖李的耐鹽耐淹能力較弱,其生長的中高潮帶區域面積縮減;加之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升高,使紅欖李的生存空間受限。
專家研究發現,受生境變化、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原生紅欖李的種子空胚率上升至80%,這就意味著它們無法在野外自主完成更新,種子無法發芽繁殖。
更為緊迫的是,鐵爐港保護區內僅存的9株原生紅欖李古樹出現了老化、衰敗的現象。“我們發現6株紅欖李的樹干已有孔洞,部分樹還出現了枯枝枯梢,加上有球蘭、三葉魚藤等寄生物種攀附吸收養分,如不搶救,后果不堪設想。”曾德華說。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修訂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8月公布),將紅欖李的保護級別由國家二級提升為國家一級。
搶救復壯初見成效
在三亞市資規、林業等部門支持下,專家團隊通過對紅欖李開展退化機理、繁殖生態學研究,進行種苗培育、引種回歸種植、遷地保護等試驗,開展紅欖李搶救行動。
在鐵爐港一處試驗區域里,試種的紅欖李已開花結果。受訪者供圖
首先是對生境進行修復。2018年至今,三亞市海棠區政府在鐵爐港保護區內清退了1600多畝養殖塘,平整養殖塘圍壩,進行河道疏浚及宜林地造林,造林面積達419畝。
同時,三亞市林業部門對鐵爐港保護區內的百年古樹及珍稀瀕危樹種,逐步開展掛牌保護,豎立界碑,對紅樹林古樹群落進行拉網圍欄,嚴禁無關人員進入。
針對6株已經出現老化、衰敗現象的紅欖李古樹,專家團隊清理樹上的寄生物種,修補空心的樹洞,用營養液給樹補充養分。在專家團隊的精心護理下,這6株紅欖李古樹逐漸恢復生機。
6月26日16時許,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跟隨曾德華等人走進鐵爐港保護區內的紅樹林古樹群落分布區域。炎炎烈日下,潮水逐漸消退,紅樹林古樹群落露出了粗壯的紅樹根群,樹干屈曲,虬枝龍爪,婀娜多姿。
“你看這株百年紅欖李,原本已經瀕臨死亡了,經專家搶救后重現生機了。”朝著三亞市海棠區水務林業局護林大隊隊長陳育華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一株枯枝與綠葉參半的紅欖李,其形態十分特別。
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一株紅欖李古樹經搶救復壯后,枯枝與綠葉參半。受訪者供圖
生境的恢復并非一蹴而就,樹木的老化趨勢要徹底逆轉更是難上加難,保護工作依舊任重道遠。“護林員幾乎每日都來巡查,科研人員定期監測古樹群落的生長狀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一絲一毫也不能馬虎。”曾德華指著一株紅欖李樹干上的孔洞告訴記者,原本已經被修補好的樹洞,又被螃蟹挖開了,得重新修補一次。
人工繁育取得重大進展
除了搶救復壯紅欖李古樹群落,繁育紅欖李種苗也是搶救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個科研團隊正在逐步開展系統性的保護與繁育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紅樹林研究中心)所長鐘才榮介紹,該團隊開展紅欖李、海南海桑等多種瀕危紅樹植物種子萌發試驗、種子貯藏技術研究,解決瀕危植物種苗培育瓶頸問題。“鐵爐港天然分布區的紅欖李種子萌發率從早期的千分之三提升到百分之十七,萌芽率提高了50倍以上。2023年至2024年,我們的育苗試驗證明,人工選育的紅欖李幼齡樹種子萌發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創歷史新高。”
在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開展大規模回歸種植。經過多年的人工栽培試驗探索,科研專家還總結出一套紅欖李栽培技術,加速了紅欖李回歸野外種植的進程。
技術員開展紅欖李人工授粉實驗。新華社發
在海棠區石龜村沿海區域的一處試驗地里,鐘才榮團隊兩年前種下的數百株紅欖李已有成人高,并陸續開花結果。“這證明了人工回歸種植技術可行。”鐘才榮介紹,該團隊在紅欖李原產地開展回歸種植,成功在三亞、陵水兩個市縣種植紅欖李2000多株,大部分已開花結果。
在鐵爐港一處試驗區域里,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紅樹林研究中心)所長鐘才榮團隊試種的紅欖李長勢良好。受訪者供圖
鐘才榮團隊計劃在陵水新村港開辟新的種植區域,探索無人工干預的自然更新生長模式,促進紅欖李種群自然更新;在已有50%萌發率的基礎上進一步優選種子,爭取達到更高的萌發率,擴大野外種植規模。“只有當人工繁育的紅欖李能夠正常生長并自然繁殖后,這一物種才能真正擺脫‘瀕危’標簽。”鐘才榮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