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波恩會議剛剛落下帷幕之際,世界動物保護協會與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共同發布《中國畜牧業的綠色轉型實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呼吁國際社會在11月巴西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繼續推動食物系統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全球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除化石燃料排放之外,畜牧業也是重要來源之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人類活動排放總量的14.5%,飼料生產與加工、反芻動物腸道發酵是畜牧業兩個主要排放源,分別占全球畜牧業總排放量的45%和39%。因此,加快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對于實現農業農村地區的碳減排,推動完成全球氣候治理目標至關重要。
(圖片:Pixabay)
報告旨在對中國畜牧業的現狀和可持續轉型進行深入研究,并從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技術規范制定、生態農業管理、多元化“大食物觀“建立以及消費端膳食結構平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報告呼吁各國領導人應重新思考農業補貼和支持方式,并逐步淘汰對環境和社會有害的補貼政策,開發利用綠色創新技術以及“綠色債券”等金融政策,確保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該報告指出:
國家層面優化頂層設計方面,明確畜牧業在氣候變化整體工作中的定位。在農業支持政策方面,促進養殖行業系統“模式”創新,關注大型集約化養殖的隱性成本,鼓勵多元化發展模式,如種養循環、生態養殖和福利養殖等,引導行業向環境友好、帶動小農戶共同富裕的模式轉型升級。
部委層面推動開展畜牧業生態環境綠色轉型相關技術規范的研究工作。梳理已有政策措施、技術規范,基于行業發展現狀,結合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及政策實施情況的差異,進一步完善畜牧業污染防治和碳減排相關政策措施、技術規范等。
探索創新基于生態農業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借鑒國際經驗,實現養殖場對畜禽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有效減少畜牧業生產對自然資源的影響,提高畜牧業綠色發展水平。
樹立多渠道、多源頭化、多供應體系的“大食物觀”。鼓勵農業科技研發新型食物選擇,推動替代蛋白和新蛋白產品的探索,進一步豐富食物系統供應,從而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推動政策宣傳和膳食營養教育,引導居民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和平衡膳食結構。鼓勵消費者參照《中國營養膳食指南》以及其他健康膳食建議,形成科學健康膳食模式,扭轉過量肉源性食品消費行為,杜絕消費端食物浪費,推動更可持續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福利養殖。圖片: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危機大背景下,各國政府紛紛制定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積極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指出,所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在某種程度上都依賴于更健康、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系統。畜牧業的綠色轉型是實現環境友好、社會發展、人民福祉的有力保障。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是一個國際性動物保護組織。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在12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協會長期致力于動物保護工作,活躍于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協會擁有聯合國全面咨商地位,在動物福利科學研究和實踐方面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