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軍備格局再起波瀾。一艘老舊航母的命運牽動三國神經,背后卻是更為復雜的戰略考量。
6月,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維修工程全面停擺。俄羅斯國防部首次在官方通報中坦言:“資金和技術難題難以逾越,航母前景尚不明朗。”
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春季報告,俄海軍預算自2022年以來縮水近四成,航母維護經費接近枯竭。
全球僅有9個國家擁有航母編隊,但今天,俄羅斯這唯一的航母,命運已成“燙手山芋”。一艘6萬噸級巨艦,是賣,是拆,還是交給盟友,成了全球防務圈最具懸念的謎題。
老艦難醫,戰略轉向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1985年下水,1991年正式服役,見證了蘇聯解體、俄羅斯海軍變遷,也歷經無數技術難題。
2023年,航母原定的維修升級工程再次因資金斷鏈和設備短缺中斷。2024年春,摩爾曼斯克修船廠報告,航母火災、船塢沉沒導致結構受損,維修費用飆升至30億美元。
6月,俄官方宣布暫停全部升級和維護,航母進入“冷封存”狀態。軍費不斷向俄烏前線傾斜,海軍高層多次討論“轉型以核潛艇為核心”。
航母的動力系統以重油鍋爐著稱,曾因黑煙滾滾在國際舞臺上成為笑柄。2016年遠赴敘利亞支援,衛星圖片記錄下了“移動污染源”的身影。俄軍專家對外坦言,航母戰斗力已大幅下滑,更多是“形象工程”而非實戰利器。
2022年,俄官方曾信誓旦旦要讓航母在2024年重返大洋。如今時間已至,維修作業卻徹底停擺。多家國際防務媒體分析,俄羅斯這次“放棄維修”,不僅是預算緊張,更是戰略重心的主動轉移——在俄烏沖突壓力下,航母已成海軍體系里的“可有可無”。
航母去留,外界普遍關注“誰會接手”。三大亞洲國家頻上國際媒體熱搜,但各有不同的現實考量。
技術已自立,航母已“過剩”
網絡盛傳“庫茲涅佐夫號”或將賣給中國。但6月,中國軍事工業已連續三年實現國產航母下水,第三艘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完成多項海試,技術水平公認全球一流。中國海軍專家在公開報告中表示:“引進老舊俄航母不符未來作戰需求。”
中國曾在2002年購入“瓦良格號”,并改裝為“遼寧艦”,但那是一場“技術追趕”時代的選擇,中國自研的山東艦、福建艦、四川艦——全部采用最新動力和彈射系統,艦載機起降效率、信息化水平均已超越“庫茲涅佐夫號”數代。
中國軍方技術報告披露,山東艦動力系統為國產改進型蒸汽輪機,福建艦采用全球領先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航母作戰半徑、彈射效率大幅提升。業內普遍認為,即使俄羅斯愿意出售,“庫茲涅佐夫號”對中國已毫無吸引力。
一位接近中國造船集團的專家透露,購買并改裝這樣一艘老艦的成本遠高于新建一艘國產航母。
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的戰略重心在于推動航母編隊體系化、實戰化升級,老舊俄艦只能作為“靶艦”或博物館藏品。出于成本、技術、國際關系考量,中國不會成為“接盤俠”。
朝鮮:野心有余,能力不足
朝鮮與俄羅斯近年來軍事合作頻繁。2024年,朝鮮領導人多次訪問莫斯科,雙方在導彈、衛星、電子戰領域達成多項合作。
朝鮮軍方年初宣布,將投資建造萬噸級艦艇,并計劃大幅擴編水面艦隊。但現實殘酷,朝鮮造船能力長期受制于設備、材料和技術瓶頸。2024年8月,朝鮮試水一艘4000噸級輕型艦艇時,發生嚴重下水事故,導致計劃擱淺。
多名韓國防務分析師指出,朝鮮工業體系尚未達到航母級復雜裝備的建造與維護標準。即便俄羅斯愿意以“盟友價”轉讓航母,朝鮮也無力承擔高昂的維修和運營費用,更無法為航母配備現代化艦載機和保障體系。
有專家形象比喻,“航母對于朝鮮相當于給自行車裝上噴氣發動機,缺乏配套系統,反而成負擔。”從實際能力和戰略目標看,朝鮮難以成為接盤方。
印度:唯一可行的買家?
目光轉向印度。印度海軍擁有兩艘現役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俄羅斯改裝)和2022年服役的國產“維克蘭特號”。“維克拉瑪蒂亞號”服役十余年,屢次因鍋爐、動力系統故障返廠維修。2024年,印度國防部追加投資6億美元對其進行大修。
“維克蘭特號”自2022年服役后,艦載機采購、彈射系統測試進展緩慢,國產航母建設周期遠超預期。印度國會國防預算報告顯示,海軍裝備現代化需求激增,航母編隊建設列為優先任務。
印度媒體頻頻報道,軍方高層正加緊評估“二手航母采購計劃”,以補齊航母戰力空缺。俄印防務合作基礎深厚,印度70%以上主力裝備均為俄制。
印度2023年向俄羅斯采購先進防空系統和潛艇后,雙方已開啟新一輪武器談判。但印度也面臨巨大難題。國防預算增速放緩,航母采購、維護和升級費用巨大。
“庫茲涅佐夫號”即使以“象征性價格”出售,后續改裝和維護依然需要超過20億美元投入。印度自身在航母動力、艦載機操作、系統集成方面經驗有限,能否順利消化這樣一艘“老大難”艦只,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海軍高層正在與俄羅斯方面就技術轉讓、后勤保障等細節“討價還價”,但尚無實質性進展。相比中朝,印度在技術、資源、政治基礎方面具備“接盤”航母的唯一可能性,但風險與挑戰同樣巨大。
一艘航母背后的大國博弈
航母交易背后,是三國軍事戰略、國際關系與大國博弈的綜合體現。俄羅斯在俄烏沖突壓力下,不得不削減海軍預算,將重心轉向核潛艇和戰略導彈部隊。即便失去航母,俄羅斯依然保有世界第二的核潛艇編隊。
中國則在自主創新驅動下,逐步擺脫對外軍購依賴,航母編隊建設已進入“質變升級”階段。朝鮮繼續以“高調姿態”向外展示海軍雄心,但短期內難以突破技術和資源瓶頸。
印度則面臨戰略窗口期——既需填補航母戰力短板,又要避免陷入“高投入低產出”的泥潭。全球防務分析普遍認為,俄方若決定出售航母,最可能的買家只有印度。但印度若貿然接手,可能陷入“買得起,用不起、養不起”的尷尬境地。
6月,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公開表示:“一切方案均在評估中,航母去留尚未定論。”國際分析人士普遍預測,未來兩年內,俄羅斯或將航母以“軍事合作”名義轉讓給印度,附帶技術支持與升級補貼。但俄羅斯是否愿意“割愛”,印度能否承擔后續巨額開支,仍是橫亙在航母命運前的最大謎團。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13 15:42:涉美軍事活動 俄羅斯公布俄外長與金正恩會見更多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