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澎湃新聞報道,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為借口,計劃全面禁止中國及其他“外國對手”購買美國農田,同時考慮收回外國相關投資者已持有的土地。此舉是美國農業部《全國農業安全行動計劃》核心內容之一。美媒分析,該政策雖名義上涵蓋俄羅斯、伊朗等國,但主要針對中國,給中國投資者財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在發布會上明確,政府正研究針對“敵對政權”已購農地的“收回”機制。
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 (資料圖)
提及計劃發布背景時,羅林斯稱美國農業“面臨犯罪分子、政治對手和敵對政權的威脅”。美國《華盛頓郵報》也指出,計劃雖適用于俄、伊等對手,但主要針對中國。報道提到,自2022年北達科他州一宗中資370英畝土地交易被阻后,美國各州對中資收購農田審查力度驟增;2023年10月,阿肯色州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勒令中資企業出售160英畝農田。
這意味著,中資企業合法購置幾十年的農場可能一夜之間被強制剝奪。美方所謂“國家安全”說辭與數據相悖:全美農業用地共13億英畝,外國人持有4500萬英畝(占3.5%),其中加拿大以1530萬英畝(34%)居首;中國僅持有27萬英畝,占比0.0003%,不及加拿大零頭。更諷刺的是,過去三年中國持有農田面積暴跌31%,2025年上半年新增購買量不足1400英畝。
特朗普(資料圖)
而特朗普此時強硬表態,是想拿籌碼讓中國妥協。中美結束第二輪倫敦談判后,美方取消部分對華出口限制,中方積極回應,這在美引發反彈。當前華盛頓對華強硬成兩黨政治正確,面對民主黨緊盯“妥協”證據,特朗普需證明立場未變。
即便如此,特朗普政府依然以“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為由全面封殺中國企業的收購權。這種政策顯然不是基于實際威脅,而是為了迎合國內民粹主義情緒,同時進一步激化中美之間的經濟對抗。 美國政府的雙重標準在這一禁令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加拿大、荷蘭甚至沙特等國家在美國擁有大量農田,卻從未被如此針對。這種選擇性限制表明,美國的真實意圖并非保護“國家安全”,而是遏制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大。
更諷刺的是,美國一邊喊“中國威脅”,一邊允許本國企業在華大舉投資,蘋果、特斯拉在華盈利豐厚,中企在美卻處處受限,足見其“自由貿易”是單方面規則。羅林斯進一步明確,“收回機制”正重點研究針對中國投資者已持有的土地,這已是赤裸裸的財產剝奪。若實施,將徹底摧毀國際投資者對美市場的信心。
特朗普今日可以以行政手段對付在美中企,明日也可能指向中東、歐洲、南亞等。國際貿易追求共贏,投資者獲利、美國得稅金和就業,但當雙贏遇上溯及既往的行政決議,自由貿易天平必傾斜——美國不僅要未來,還要剝奪投資者過去的付出。中國企業的“錯誤”,只是將投資選在了美國。
特朗普(資料圖)
我們始終認為,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中美關系中存在一些競爭因素,但不能以競爭定義、讓競爭主導整個中美關系。中方不回避競爭,也不懼怕競爭,但競爭應該是良性、健康的,而非零和博弈、贏者通吃,更不是無底線打壓對方、惡意對抗。
奉勸美方不要挖空心思炮制新名詞渲染所謂“中國威脅”,錯誤的敘事再怎么包裝也欺騙不了世人。美方應該樹立客觀正確的對華認知,回歸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切實將拜登總統的承諾落到實處,同中方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推動兩國關系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經濟緊密相連。美國這種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做法,破壞的是國際經濟秩序,損害的是全球共同利益。希望美國能認清形勢,摒棄零和博弈思維,以開放合作的態度處理中美關系,共同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而不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