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教授說,軍事上已經不是問題,空中優勢我們可以碾著美國打,美國如果干擾我們收復臺灣,不僅會失敗,也會失去全球霸主地位,所以,軍事已經不是我們考慮是否要收回臺灣的的主要問題。
這是大國的戰略考慮,蔡正元只是戰術考慮,臺灣的形狀像片葉,一葉障目,格局還是小了一點。
這才是一句廢話沒有。那姓蔡就是挖坑,挑撥人民內部矛盾,現在戰爭是美西方希望,姓蔡不知道胡說些什么?
從戰略維度看,國家統一是系統工程,需兼顧時機與代價。2024年中國GDP總量達186萬億元,經濟韌性持續增強,為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相比軍事解決,和平統一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這正是戰略耐心的體現,而非退縮。
美國在臺海的軍事介入風險被高估。蘭德公司2024年報告顯示,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打擊群若介入臺海,可能面臨30%以上的戰力損失,且其盟友中僅12%愿公開支持,這種孤立態勢使其“協防臺灣”更多是政治表態。
抗美援朝的精神內核與當下統一大業相通。當年以弱勝強靠的是戰略定力與全民動員,如今中國綜合國力已是彼時的百倍,更需避免被外部勢力激怒,按自身節奏推進統一,這正是對歷史經驗的繼承。
“臺獨”勢力的挑撥難以得逞。臺灣民意基金會2024年民調顯示,76%受訪者反對“法理臺獨”,68%支持“兩岸交流”。蔡正元之流的分裂言論,本質是為撈取政治資本,卻違背了臺灣民眾的根本利益。
大國博弈中,時間站在我們這邊。中國軍費占GDP比重長期低于1.8%,遠低于美國的3.5%,卻實現了航母建造周期縮短40%、五代機列裝速度翻倍,這種“以質取勝”的發展模式,將持續擴大對美軍事優勢。
臺灣問題的解決需兼顧“勢”與“時”。當前臺海周邊“圍島軍演”常態化,已打破所謂“海峽中線”,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既壓縮了“臺獨”空間,又避免局勢失控,體現了高超的戰略智慧。
外部勢力的干擾正在失效。2024年有182個國家在聯合國重申“一個中國”原則,較2016年增加17個;世界500強企業中,92%已將臺灣列為中國省級行政區,這種國際共識是任何分裂勢力都無法撼動的。
從歷史維度看,分裂從來是短暫的。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2024年兩岸貿易額仍達2.8萬億元,人員往來恢復至疫情前85%,這種經濟文化紐帶遠超外部干涉的力量,決定了統一是歷史必然。
我的觀點是,解決臺灣問題既要堅定決心,也要講究策略。金燦榮的分析點出了大國博弈的本質——不被對手牽著鼻子走。我們有能力在任何時候實現統一,但選擇對國家和民族代價最小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負責任,這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應有的戰略從容。
兩岸經濟融合的深度,決定了統一的“軟基礎”。2024年大陸對臺投資同比增長23%,臺企在大陸營收占其全球總營收的45%,這種“你中有我”的格局,讓“臺獨”勢力的“脫鉤”幻想淪為空談,也為和平統一提供了經濟紐帶。
美國對臺“戰略模糊”正在破產。2024年美軍艦穿越臺灣海峽次數同比減少35%,且均保持“無害通過”姿態,相較2020年的挑釁性航行明顯收斂,說明其已意識到過度刺激中國的風險,這是實力對比變化的直接體現。
臺灣青年是打破“一葉障目”的關鍵。2024年大陸接待臺灣青年研學團超500批次,82%參與者表示“加深了對大陸的了解”。這種民間交流持續瓦解“臺獨”洗腦,讓更多臺灣青年看清分裂的危害,成為統一大業的隱形推動力。
軍事準備的核心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解放軍東部戰區戰機年度巡航次數較2016年增加3倍,火箭軍常規導彈精度提升至米級,這種“展示實力而非使用實力”的威懾,讓“臺獨”和外部勢力不敢輕舉妄動,正是戰略智慧的體現。
國際輿論對“臺獨”的容忍度持續降低。2024年全球主要媒體涉臺報道中,91%使用“中國臺灣地區”表述,較2018年提升28個百分點,這種話語體系的轉變,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普遍認同,壓縮了“臺獨”的生存空間。
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窗口”由我們主導。隨著中國GDP有望在2030年前超過美國,航母編隊增至6個,屆時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優勢將不可逆,這種“實力增長倒逼統一條件成熟”的路徑,比倉促行動更符合國家長遠利益。
美西方“希望戰爭”的算盤打不響。2024年歐盟對臺貿易依存度降至8%,美國在臺企業近60%反對“軍事對抗”,這種經濟利益的綁定,讓外部勢力不敢輕易將臺灣拖入戰火,也讓“以臺制華”策略越來越難推行。
我的觀點是,不急于收復臺灣,絕非拖延或退讓,而是用發展的眼光把握統一的主動權。通過經濟融合、實力增長、民心凝聚,讓統一成為水到渠成的結果,既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又能鞏固統一成果,這才是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戰略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