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圓桌對話
編者按:由于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歐盟產品將征收30%的關稅,歐美貿易紛爭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而在貿易分歧之外,歐洲在華盛頓眼里的定位,更受外界關注。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陳 旸: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簡軍波: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
涂 東: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美想用軟硬兩手徹底改造歐洲
陳 旸
美國總統特朗普12日在社媒發文宣布,對歐盟產品征收30%關稅,引發歐盟強烈不滿,也讓跨大西洋關系再次受到懷疑。那么,歐洲在當前華盛頓眼里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不久前,美國國務院在其官方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歐洲需要成為文明的盟友》的文章。該文警告歐洲莫讓“民主倒退”,而要向美國看齊,傳承“西方文明遺產”,保護共同的文化,確保西方文明的價值“世代相傳”。此文論調與美國副總統萬斯在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講話如出一轍,堪稱從文化領域對歐洲施壓的姐妹篇,再度吹響了改造歐洲價值觀的沖鋒號。
這篇出自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的高級顧問塞繆爾·薩姆森之手的文章充斥著謬誤和怪論。例如其選擇性地歪曲了西方文化的知識譜系,將美國獨立宣言歸功于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而非像洛克和孟德斯鳩這樣直接影響了杰斐遜等美國開國元勛的啟蒙思想家,淡化了現代民主的多元化和世俗根源。文章指控歐洲由于實施數字管制、接受大規模移民、限制宗教言論自由、顛覆民主選舉結果,持續存在著“一場針對西方文明本身的激進運動”,將歐盟機構和諸多歐洲政府的舉措污名化。作者甚至警告,歐洲的民主倒退不僅將影響歐洲公民,也將影響到美國的安全與經濟利益,而美國國務院對此不會坐視不管,將“基于美國的國家利益采取行動”。
事實上,美國國務院的這篇文章并非個例。當前華盛頓投向歐洲的意識形態“炸彈”可謂接二連三。除了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之外,對羅馬尼亞右翼總統候選人落選的質疑、為德國選擇黨得票躍升的歡呼、給波蘭的疑歐總統候選人公開站臺等等。可以說,當前華盛頓毫不掩飾對歐洲建制派的不滿,潛意識里將歐洲當權派視為美國民主黨建制派在歐洲的延伸,因此需要用軟硬兩手對歐洲進行徹底的改造。
硬的一手是極限施壓,以關稅、安全議題為抓手,迫使歐洲建制派進退失據、底線失守,妥協屈服;軟的一手是“文明教化”,要以“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為基底,在歐洲掀起一場思想改造運動,讓其擺脫全球化、多元主義的“毒害”,警惕“大替代”等西方文明的風險,以此“喚醒”歐洲。
由此可見,華盛頓想要的歐洲,并非所謂“文明的盟友”,而是“聽話的附庸”。這樣的歐洲可能在政治上陷入四分五裂,左翼的歐洲與右翼的歐洲越走越偏,新歐洲與老歐洲越鬧越僵。在經濟上則可能淪為美國的“飛地”,歐盟機構失能,成員國政府失措,貿易談判一退再退,優勢產業面臨收割。如今,美國資本憑借強勢地位,抓緊在歐布局,意圖趁歐洲經濟頹勢,抄底優質資產。近日,美國阿波羅投資公司大舉進軍歐洲核電領域,貝萊德集團董事長發出“再次看好歐洲”的信號,頗像狼嗅到了肉的味道。更值得擔心的是,變成“附庸”后,真正的歐洲文化將隨之泯滅,歐洲失去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可,失去對歐洲價值的發揚,失去圍繞自身利益作出戰略判斷的能力,進而演變成“美國的歐洲”。
美國試圖拉攏歐洲,掀起“西方文明”的復興運動,還可能造成全球的分裂。在這種基于所謂“西方文明遺產”的狹隘世界觀中,宗教和文化是全球政治的主軸,充斥著排他性的思維邏輯,擔心來自非西方的異化風險。這是“文明沖突論”的死灰復燃,它可能引發文化戰爭,導致對人類面臨的真正風險挑戰視而不見,對國際社會合作共贏的戰略選擇棄而不用,將全球政治格局推向新的陣營對抗。
今年5月,薩姆森曾帶領美國國務院一個代表團訪問了巴黎和倫敦,在那里會見了反墮胎抗議者,批評了英國的《網絡安全法》,并提出要給法國國民聯盟提供資助。然而,國民聯盟明確拒絕了薩姆森的建議,并表示這種支持可能會損害該黨贏得2027年大選的希望。可見,薩姆森的危言聳聽并未能引起歐洲的共鳴。歐洲大多數人對美國這股奇談怪論繁衍的根源及其私下的算計理應心中有數,對其可能產生的后果更應心懷戒備。
歐美經貿談判,為何矛盾難消除
簡軍波
“自8月1日起,美國將對歐盟產品征收30%關稅”,這一消息在歐美媒體掀起軒然大波。從歐美經貿談判和經貿關系的跌宕起伏中可以看出,歐美經貿領域分歧相當嚴重,跨大西洋關系正遭遇嚴重挑戰。
首先,歐美在經貿談判中存在目標差距。歐美經貿關系對彼此而言十分重要。2024年雙方貿易額達1.7萬億歐元(約合1.98萬億美元)。這意味雙方的相互依賴非常深,都承受不起失去對方市場的代價。在如此龐大的貿易關系中,雙方存在貿易不平衡,歐盟對美貨物貿易順差較大。2024年達1980億歐元(約合2330億美元),這也是如今華盛頓執意對歐實施高關稅措施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對外高關稅凍結期間,歐美雙方已經展開經貿談判,但并不順利,根本原因在于雙方宏觀目標差距過大。從華盛頓角度看,美國需通過高關稅措施解決大幅貿易逆差問題,并由此促進對美投資與美國再工業化。若歐盟市場不能接受高關稅,就應讓更多美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以彌補現有逆差。然而,歐盟談判訴求是尋求雙方零關稅,或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尤其是液化天然氣和武器等。但歐盟零關稅訴求對美國沒有吸引力。現有歐美間關稅水平已經很低,其中美國對歐商品平均關稅為1.47%,歐盟對美商品平均關稅為1.35%,故關稅降至為零對美國沒有意義。若在低關稅基礎上購買更多美國商品,鑒于歐盟市場容量的有限性,提高購買量不一定能解決美國逆差問題。
其次,雙方在具體談判領域的分歧明顯。在宏觀談判目標存在差距下,雙方在具體談判領域主要陷入三方面分歧。
一是關于監管標準。歐美在衛生、健康、化工、數字等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監管與行業標準。如根據歐盟衛生法規,歐盟本土禁止用氯清洗雞肉和用激素處理牛肉,而這并不被美國所禁止。因此,為實現廣泛的平衡貿易而讓歐盟放棄現有監管標準幾無可能。
二是關于歐盟增值稅。美國政府指責歐盟成員國對外來商品征收17%至27%增值稅,這會提升美國商品在歐洲市場上的零售價格,降低歐洲消費者購買美國商品的欲望,從而間接降低美國商品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和出口量。歐盟本土較高增值稅反映了歐洲較高的福利水平,其不同的國別增值稅稅率則反映出歐盟并非理想的共同市場。對歐盟而言,這些都不是美國用以指責歐盟對美順差的依據,因為它純屬內政,也與本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偏好和歷史傳統相關,且它針對所有在歐商品而非僅針對美國商品。為此,歐盟明確表示增值稅不是談判議題。
三是關于某些特定商品與服務。歐美雙方在烈酒、大飛機、鋼鋁等方面的稅率存在較大爭議,而這些產品背后的各自行業都會向自身權力機構施加壓力,使雙方難以作出重大妥協。在服務貿易領域,處于逆差地位的歐盟,很難答應華盛頓關于取消或弱化其《數字市場法》《數字服務法》和《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數字領域的監管能力和標準的訴求。
鑒于歐盟處于順差的地位且內部談判立場并不統一,其在對美談判中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目前,華盛頓已經警告,若歐盟采取報復措施,則會將關稅水平提升到30%關稅之上。歐盟目前正采取兩手準備:一是擬啟動關稅報復,包括歐盟分別對價值215億歐元和700億歐元美國進口商品征收首輪和第二輪報復性關稅措施,但何時采取措施有待歐盟內部協商及依據局勢而定。二是在8月1日前抓緊與美繼續談判,以促成初步關稅協議。結局如何,尚待觀察。
無論后續結果如何,鑒于歐美經貿關系相互依賴如此之深,而美國的關稅保護主義措施和重商主義思路又將長期存在,這不僅將對歐美雙邊經貿關系造成巨大沖擊,也將對跨大西洋整體關系造成傷害。
內部分歧削弱歐盟對美回擊力
涂 東
面對華盛頓的“關稅大棒”,歐盟顯得措手不及。不論是前期的反制措施還是后續的談判,歐盟始終未能形成一致有效的回擊強力,其內部的眾多分歧給歐盟帶來了嚴重掣肘。
歐美貿易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關系之一。2023年,歐美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達到1.6萬億歐元;2024年,該數據上升至1.7萬億歐元。考慮到美國作為其最大出口市場,歐盟尤其擔心長期關稅拉鋸戰的負面影響,因而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反應可以說是誠惶誠恐。最為關鍵的是,歐盟還需平衡包括27個成員國在內的各方利益訴求,這一現實對歐盟采取快速有效行動形成一大制約。
從前期階段看,今年3月12日和26日,美國先后對包括歐盟在內的所有進口鋼鐵和鋁以及汽車征收25%關稅。4月2日,美國又宣布對歐20%的對等關稅。但直到4月9日,歐盟才宣布對美鋼鐵和鋁產品關稅的反制措施。在關于是否要發起反制這一問題上,成員國的意見并不一致。一些成員國不愿被外界視為屈服于美國的壓力因而堅持反擊,但另一些則小心翼翼,害怕得罪美國這一“歷史性盟友”。比如,法國和比利時主張歐盟委員會動用手上所有可用的工具。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曾表示,歐盟應該考慮使用所謂的“火箭筒”,即反脅迫工具。在征稅清單的討論過程中,各成員國就具體產品范圍存在諸多分歧。部分擔心對美產品加稅會招致美國后續對本國產業的報復措施。比如,即使主張對美強硬的法國也不得不竭力游說以保護其干邑生產商。此外,匈牙利還明確表示反對此次征稅決定。成員國的上述擔憂和分歧直接導致歐盟對美反擊措施久拖不決。
在談判階段,隨著截止日期逼近,歐盟越發明白,要求美國收回10%對等關稅的期望無法實現,因此更傾向于與美國達成類似于英美那樣的框架協議,即保持10%的基本關稅。但歐盟一方要求豁免汽車和鋼鐵出口,與此同時繼續談判以達成更廣泛的協議。對于預期協議形式和內容本身,歐盟內部也存在較大爭議。部分人反對將10%基準關稅作為談判起點。歐洲議會美國事務代表團主席、法國貿易部長和瑞典貿易大臣均認為,如果最終結果是10%關稅,那么歐盟應該準備好反制措施。另一部分人則有所妥協,但前提是從美國那里得到赦免某些種類貨物的保證。與此同時,德國和意大利等國主張歐盟讓步,換取與美快速達成協議。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認為10%的關稅對歐盟影響不是特別大。德國總理默茨則警告歐盟不要陷入一個冗長復雜的談判方案,應該拿出快速簡單的解決方案。相反,法國、西班牙和丹麥認為,歐盟委員會應頂住壓力,竭力推動與特朗普政府達成更好的、更平衡的協議。
歐盟內部對此輪關稅戰的差異性立場源于兩個層面。
首先,是思想意識層面,主要表現為對歐美同盟的歷史性看法。大西洋主義派堅持對美友好妥協。即使在華盛頓不斷弱化歐美同盟關系的當下,這部分歐洲人仍然無法擺脫對美幻想,期望對美妥協能夠換來美方讓步。現實主義派則基于歐洲現實利益考量,主張采取對等反擊措施。
其次,是經濟貿易層面。在對等關稅威脅下,歐盟成員國對美貿易體量大小不同,預計產業受創程度不一,因而對美立場呈現分化。一方面,每個成員國都游說歐盟,旨在避免其本身關鍵和敏感產業成為美國下一步的攻擊目標。比如德國的化工、制藥和汽車等龍頭產業,以及法國的酒類出口。另一方面,華盛頓死死咬住歐盟對美商品貿易順差,一些與美國貿易基本平衡的歐盟小國不想卷入其中,認為貿易順差都是德國等幾個貿易大國的責任。上述種種心思直接導致歐盟應對力大打折扣。
美國此輪關稅戰來勢洶洶,歐盟的回擊看似強硬實則是權宜之計。過去3個月的談判期,歐盟內部意見的巨大分歧實乃雪上加霜,導致歐盟遲遲未能聚集起一股統一且有效的反擊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