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商時代(中訪網旗下品牌)
當"5萬塊買套房"的話題還在互聯網上余溫未散,鶴崗又甩出了一個更讓人意外的消息:這座因低房價走紅的東北小城,真的要建機場了。
近日,民航東北地區管理局和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聯合批復了鶴崗蘿北機場的初步設計。這意味著,這座常住人口不足百萬、GDP剛過380億的邊境城市,即將插上"翅膀"。有人納悶:連高鐵都沒有的鶴崗,修機場到底圖啥?
01
從"礦山鎮"到"網紅城":一座資源型城市的突圍
翻開鶴崗的履歷,會發現它的命運始終和地下的寶藏緊密相連。1914年,當地人在這片黑土地上發現了"露頭煤",1918年第一家煤礦公司誕生,"礦山鎮"由此興起,一步步從鎮升格為縣,再到地級市。煤炭像一劑強心針,讓這座城市在計劃經濟時代風光無限。
但資源的饋贈總有盡頭。2011年,鶴崗被列入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常住人口從2010年的105.87萬一路下滑到2022年的85.97萬。就在外界以為這座城市會慢慢沉寂時,"低房價"意外讓它成了網紅——5萬塊能買套房的話題,讓無數在大城市掙扎的年輕人把這里當成"精神烏托邦"。
可網紅濾鏡終究遮不住現實難題。有博主興沖沖跑到鶴崗買房,卻在社交平臺吐槽:從哈爾濱過來要坐4小時綠皮火車,冬天自駕走高速得在冰天雪地里熬5個多小時。交通,成了這座"理想之城"最扎心的短板。
如今要建的蘿北機場,其實是鶴崗籌謀了十多年的"破局棋"。從2013年開始謀劃,到2022年獲國務院立項,再到如今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這座機場像個倔強的種子,在質疑聲里慢慢生根發芽。按規劃,2500米長的跑道將撐起每年45萬人次的客流,5008平方米的航站樓雖不算宏偉,卻足以讓鶴崗人圓了"在家門口坐飛機"的夢。
02
不建高鐵先修機場:邊境小城的性價比選擇題
"連高鐵都沒有,建機場是不是太超前?"這是很多人看到新聞的第一反應。
確實,鶴崗至今沒有G字頭高鐵,最快的佳鶴鐵路"綠巨人"動車組,跑到哈爾濱還得4小時。但算過經濟賬就會發現,修機場或許是更務實的選擇。中國民航大學的劉光才教授算過一筆賬:高寒地區建高鐵,每公里成本可能高達3億元,而幾公里高鐵的錢,就夠建一座小型機場了。
對于冬天動輒零下二三十度的鶴崗來說,這筆賬尤其關鍵。凍土、嚴寒讓高鐵建設成本飆升,而4C級機場的維護難度反而更低。更重要的是,高鐵需要穩定客流支撐,可鶴崗每年流失的人口比機場規劃的年客流量還多;但機場不一樣,它像個靈活的開關,旺季能迎接避暑的游客,淡季也能保障必要的物資運輸。
在黑龍江省的版圖上,這樣的選擇早有先例。目前全省14座民用機場里,除了哈爾濱太平機場是4E級,其他都是4C級,年客流量多在十幾萬到五十萬之間,和鶴崗機場的規劃規模相當。按照省里的藍圖,到2035年要建成23座民用機場,讓90%以上的國土和人口被100公里半徑的機場服務圈覆蓋。鶴崗機場,正是這張交通網里關鍵的一塊拼圖。
03
石墨與白鸛:非煤經濟的"雙引擎"
走進鶴崗的轉型實驗室,會發現這里藏著兩個不為人知的寶藏。
一個埋在地下——亞洲最大的石墨礦。已探明的17.31億噸儲量讓這里有"亞洲第一礦"的美譽,而石墨恰恰是新能源汽車電池負極的核心材料。現在,中國五礦等大企業已經入駐,從采選到球形石墨再到負極材料的產業鏈正在成型。但原材料運出去、精加工設備運進來,都需要更便捷的通道,機場的貨運功能正好能補上這塊短板。
另一個飛在天上——嘟嚕河濕地的東方白鸛。這種被稱為"鳥類大熊貓"的珍稀鳥類,把最北的家安在了這里。加上亞洲最大的鶴北紅松母樹林,44.67%的林木覆蓋率,讓鶴崗有了"半城山水半城林"的底氣。2022年成為全國首批"避暑旅游目的地"后,夏天的濕地公園里,越來越多南方游客舉著相機追拍白鸛的身影。
當地旅游局的人說,最頭疼的是旺季運力。夏天避暑、冬天玩雪,游客來得快、走得也快,火車加開來不及,長途車又太冷。機場就像個彈性氣囊,能接住突然涌來的客流。想象一下,南方游客早上從三亞起飛,中午就能在鶴崗的濕地里看白鸛,這樣的體驗或許很快就能實現。
04
邊疆小城的"空中橋梁"
站在蘿北縣的高處往北望,黑龍江主航道對岸就是俄羅斯猶太自治州。235公里的邊境線,既意味著守土有責的重任,也藏著跨境合作的機遇。
遼寧大學教授梁啟東的觀點很有啟發:"邊境城市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安全賬。"在人口向大都市圈集中的趨勢下,像鶴崗這樣的邊疆城市需要探索"保障性發展"——既要守住國土,也要讓留下來的人過上好日子。機場帶來的不僅是客流物流,更是一種"存在感"的證明。
當然,現實的挑戰擺在眼前。業內人士透露,小城市機場剛起步時,往往需要財政補貼航線。對GDP剛過380億的鶴崗來說,這筆開銷不算小數目。但換個角度看,當年因煤炭而興的鶴崗,不正是靠著一條條鐵路把資源運出去,才換來城市的繁榮嗎?如今,或許該輪到飛機來續寫故事了。
有人說,鶴崗建機場就像給自行車裝發動機,聽起來有點不搭。但別忘了,這座城市從誕生起就帶著敢闖的基因——從發現"露頭煤"到成為煤礦重鎮,從資源枯竭到靠低房價出圈,每一次轉身都出人意料。
或許用不了多久,當第一架飛機降落在蘿北機場,從舷窗望下去,既能看到整齊的紅松母樹林,也能瞥見那些傳說中5萬塊買的房子。那時的鶴崗,可能不再只是"低房價"的代名詞,而是變成一座既有煙火氣、又有詩與遠方的邊疆新城。畢竟,對一座曾經因煤而興的城市來說,再給它一次"起飛"的機會,又有何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