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覽
- 所謂“AI幻覺”可能不是失誤,而是它故意騙你
- 《生物工程》停收稿件,開始內查一千篇問題論文
- 電擊大腦能提高數學能力,敢試試嘛?
- 石墨烯傳感器可能幫助神經疾病患者恢復味覺
- 在蜘蛛中發現大量新型內源性病毒
學界動態
1.所謂“AI幻覺”可能不是失誤,而是它故意騙你
AI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帶有搜索整合功能的大語言模型正在迅速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助手,因為只要提出問題就能得到足夠優秀的回答,效率堪比最頂級小秘書。但是一些最先進的AI模型卻開始表現出令人警惕的行為:它們不僅會精心編織謊言,謀劃策略,甚至威脅創造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數字大腦”不僅會撒謊,甚至學會了討價還價、威脅人類——它們的欺騙行為正變得越來越具有策略性。早在2023年,一項研究就捕捉到GPT-4的一些“不老實”的表現:在模擬股票交易時,它會刻意隱瞞內幕交易的真正動機。香港大學教授西蒙·戈德斯坦指出,這種欺騙行為與新一代“推理型”AI的崛起密切相關。這些模型不再簡單應答,而是會像人類一樣逐步解決問題。有測試機構警告,這已超越了典型的AI“幻覺”(指大模型編造看似合理實則虛假的信息)。他們觀察到的是精心設計的欺騙策略。
全球知名科技媒體PCMAG網站就曾報道過這樣的案例。在近期測試中,Anthropic的“克勞德4”竟以曝光工程師私生活相要挾來抗拒關機指令。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o1”模型也曾試圖將自身程序秘密遷移到外部服務器,被識破后還矢口否認。而OpenAI號稱“最聰明AI”的“o3”模型則直接篡改自動關機程序,公然違抗指令。如果說數字生命真的有可能的話,那么謀求自身穩定的存在確實是第一需求,活著最重要。
參考來源: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7/547468.shtm
2.《生物工程》停收稿件,開始內查一千篇問題論文
圖源:Robert Nuebecker
出版商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近日宣布,已暫停旗下期刊《生物工程》(Bioengineered)的投稿,以便編輯們能騰出手來調查約1000篇涉嫌論文工廠或結果操縱等問題的論文。此舉的導火索可能是拉德堡德大學的生物醫學科學家Ren é Aquarius于3月份發表了一份預印本文章,文章在對《生物工程》雜志從2010年到2023年發表的近900篇論文進行抽樣調查后,發現四分之一的論文存在圖像篡改或重復的跡象。只有35篇被撤回。
出版商內部調查一般都會非常耗時,尤其是一千篇的巨大工作量。但是這也是它們應盡的學術責任,外部壓力也促使他們必須認真對待了。今年4月,《生物工程》已經被科睿唯安旗下的 Web of Science 除名了。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journal-plagued-problematic-papers-likely-paper-mills-pauses-submissions
前沿研究
3.電擊大腦能提高數學能力,敢試試嘛?
圖源:Prostock-studio/Shutterstock
在現行教育體系中,任何一級考試都繞不開數學,而它的主科地位帶來的成績差異也非常大。但是許多人經常抱怨怎么努力也沒法拿到高分,科學家認為,生理差異對數學能力的影響很大,這是天生的。好消息是,他們正在開發一種新技術來幫助改變這種“天賦能力”。
數學能力的個體差異與大腦特定區域(如前額葉皮層)的神經連接強度密切相關。英國薩里大學的研究發現,某些人天生在這些區域的神經連接較弱,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數學學習上表現不佳。在試驗中,他們對72名18-30歲的志愿者進行了測試,在學習數學技能時,一組人接受安慰劑,而另一組人接受了經顱隨機噪聲刺激(tRNS),這種刺激會向大腦輸送微弱的電流。tRNS作用于背外側前額葉皮層,該區域對記憶、注意力或獲得新的認知技能至關重要。部分參與者的tRNS作用于后頂葉皮層,該區域主要在學習完成后處理數學信息。
實驗結果顯示,接受電刺激的參與者,尤其是那些神經連接較弱的人,在數學學習任務中的表現顯著提高。刺激增強了大腦相關區域的神經可塑性和區域間溝通能力,從而提升了數學技能。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對天生連接較弱的人效果顯著,對本來就很強的人效果一般,也就是說這種技術有助于彌合差距鴻溝,而不是放大差距。
參考來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uld-electric-brain-stimulation-lead-to-better-maths-skills-260134?et_rid=1018944675&et_cid=5668112
4.石墨烯傳感器可能幫助神經疾病患者恢復味覺
圖源:timsa/Getty
帕金森病或多發性硬化癥或中風等疾病可能會導致味覺部分或完全喪失,這對人們的生活樂趣打擊很大。最近,明星材料石墨烯在這個領域有了新的貢獻。科學家利用石墨烯的高靈敏性和人工智能算法制造了一種新型傳感器,能夠模擬人類味覺系統,精準區分復雜味道,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細微差異。其核心在于石墨烯的超高導電性和對化學分子的敏感性,結合AI算法分析味覺信號,達到類似人類舌頭的感知能力。同時它可以在人類口腔的潮濕復雜環境中穩定工作,該技術可用于開發非侵入式醫療設備,幫助因帕金森病或中風等導致味覺喪失的患者恢復感知。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158-w
5.在蜘蛛中發現大量新型內源性病毒
蜘蛛基因組中豐富的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
節肢動物是地球種類最豐富的動物類群,包括昆蟲、甲殼類動物、鱟、蝎子、蜘蛛等。NALDVs是一類以桿狀病毒為代表的主要感染節肢動物的大DNA病毒。已有研究表明,NALDVs可在宿主基因組中發生廣泛整合并形成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目前,科研人員尚未在蜘蛛中發現相關病毒或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曼麗和胡志紅團隊利用蛋白質結構預測與同源搜索等創新方法,在蜘蛛基因組中發現了一類廣泛存在且源自NALDV的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這一發現拓展了學界對節肢動物中NALDV分布和進化歷史的認識。
該研究利用桿狀病毒蛋白結構比對和同源搜索,在已測序的幾乎所有蜘蛛物種基因組中發現了一類此前未被識別的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系統發育樹分析顯示,這類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代表了全新的NALDV類群。進一步,研究通過分析蜘蛛轉錄組數據和小RNA測序數據發現,這些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能夠產生mRNA、siRNA及piRNA,并在蜘蛛絲腺中表現出特異性表達。進化分析顯示,這些非逆轉錄內源性病毒元件的共同祖先出現于距今3億多年前的古生代。
參考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035-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