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沒有風扇,沒有空調,是咋熬過來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可是真真切切的過去歲月,時間里充滿了生活的辛酸和坎坷。那時候,生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那時的家庭,大多數都過著樸素的日子。狹小的平房,樸素的家具,可是卻裝滿了家人之間的溫暖。人們早起晚歸,辛勤地耕耘著自己的土地,希望能換來一年的豐收。農田里的汗水,滿足了家人的口糧,也讓每一個人都堅韌得像土地一樣。
想要買個新衣服、一雙鞋子,那可真是不容易。錢包里的鈔票少得可憐,節衣縮食成了每個人的生活常態。人們親手縫制衣物,幾縷線頭,一塊針,就能做出美美的衣服,那些衣服是媽媽的愛意和心血交織的結晶。
吃也成了一門學問,經濟拮據的日子里,吃飽才能有力氣去工作。白米飯可是奢侈品,玉米面、紅薯成了大家的主食。偶爾有肉,那可真是難得的美味。一頓普通的飯菜,都是用心做出的味道,香氣彌漫著家的四周。
有時候在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三伏天沒有風扇,沒有空調,甚至是沒有電,當時的百姓都是怎么熬過來的?
走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仿佛穿越到一個古樸而樸實的時光。那時的天氣似乎比如今更加酷熱,熱得讓人幾乎透不過氣。而這炙熱的天空下,勞作的農人們卻毫無怨言,必須勤勤懇懇地下地干活。在家稍一閑置,便會被叨擾地催促,畢竟“懶”可不是一個被允許存在的詞匯。
午間休息時,人們會鋪張草席在涼井邊,無論多熱,只要躺在上面,就仿佛能從地里感受到一絲清涼。而那口村里的井水,簡直是一股透心涼的靈丹妙藥,每打上幾桶,頓時帶來沁人心脾的涼爽,有時甚至將西瓜放入籃子,泡在井水中,切開品嘗,果味更是甜蜜。
對于小孩們而言,午休似乎是個可有可無的事情,畢竟天空的炙熱不是他們的全部焦點。他們會躲在村里的桑樹下,摘取晶瑩剔透的桑果,偶爾發現樹上的鳥窩也是不錯的發現。縱使天熱,他們都懷揣好奇與勇氣,將小鳥抱回家細心呵護。
在盛夏的三伏時節,他們找尋一塊遮蔭之地,脫光上身貼在地上,感受著絲絲的涼意。傍晚時分,小孩們會跳進河里,光著身子暢快游玩,輪番從岸上縱身躍入水中,即使天色逐漸暗淡,也不愿返回家中。
待到夜幕降臨,村落的生活也并未停歇。老人們拿著蒲扇,頂著夏夜的微風,游走在村中,將微風送到每個角落,同時也抵擋著蚊蟲的騷擾。夜晚,家家戶戶都會為自家的孩子準備一個安穩的睡眠環境,清水潑灑,席子鋪設,這個簡單而儀式感滿滿的步驟,似乎是那個時代溫暖的象征。夜深人靜,院子里傳來悠揚的梧桐樹鳴聲,大人們編織著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小孩們沉浸在這片寧靜與溫馨之中,一起進入了夢的世界。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