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一,正值“半夏”頭,民間又稱 “安夏節”。歷法雖未明記,卻在不少家族的飯桌上傳續。祖輩講究這一天清早不做重活,待旭日漸升后再勞作。老話說“六月天,小心為安”,正道出了高溫多變時的鄭重其事。
《齊民要術》里有記載:“六月尚早朝,不暴不急于作。”意思就是,夏日清早,急不得,行動要緩慢。古人把順應天時看作自我安穩的頭號法寶,而今快節奏城市里,反倒需要重新學會這份從容。
老百姓還有不少門道。愛喝茶的老人要等晨露稍干了再采茶葉,說是這樣泡出來的茶“性子溫和”;寧波一帶有六月廿一曬書香的慣例,書本鋪在草席上,透著陽光,也透著一屋子的靜氣。福建泉州的老人,還把這天叫做“半夏靜日”,家中子女多被叮囑早起慢行,夜間切莫熬夜。
這個時節的詩詞也滿是閑適。唐代司空曙一句“綠槐高柳咽新蟬”,便把盛夏的安逸和懶散寫絕了。早晨蟬唱、傍晚慢步,是老一輩人最愛的安夏法則。
三道家常食俗:吃出來的踏實與清涼
夏日里,百味皆可清淡。六月廿一,家家都偏愛備些消暑、補水的食物。樸實的餐桌上,藏著祖輩踏踏實實的智慧。
綠豆粥:六月綠豆正新鮮。老輩人愛說“綠豆消暑氣,一碗安清涼”。熬粥最簡單:綠豆洗凈泡一會兒,大米適量,一起加水小火慢熬,粥色潤綠,喝起來順滑清甜。孩子們大汗淋漓,喝上一碗,頓覺身心清潤。
涼拌黃瓜:夏天黃瓜正當家,“一黃一翠,清心順氣”。挑嫩黃瓜一兩根,切片,撒鹽略腌,剁蒜、加陳醋、香油一拌,沁人心脾。老人們還會偷偷加點薄荷葉,說是多一份清醒。
糯米粽子:這個時節的粽子,不比端午那么講究形制,多半是家里隨手包的三角小粽。糯米里藏入幾顆紅棗,白白胖胖一只,蒸熟后一口咬下,軟糯帶甜。糯米粽子象征著“團團圓圓”,老人總是邊吃邊告訴孩子們,夏天飯要慢嚼,不可狼吞虎咽。
這些家常菜,不追時髦,不講排場,但吃進肚里的安穩,是大城市里難得尋回的純真。
老一輩的規矩:“晨起三不急,晚睡三不宜”的生活邏輯
晨起三不急
不急起:早晨天剛蒙蒙亮時,老人總叮嚀“別一骨碌爬下床,緩緩悠悠才妥當”。據說這樣一來,腦袋和身子都跟得上,自然一天順暢。
不急飲:剛醒來的口腔容易干燥,但老一輩總讓我們“漱口慢飲水,再開飯”,不圖快,大口喝反而膈得慌。
不急奔走:鞋還沒穿好,別急著出門。小孩往往想飛奔去玩,結果被奶奶一句“鞋不正腳不穩,出門急匆匆,容易磕絆”勸得點頭。
這些規矩,《顏氏家訓》里也有一句話:“凡事緩行,心安不亂。”中國人骨子里的慢,是天地人三合一的智慧。
晚睡三不宜
不宜大吃:夏日夜里許多人容易夜宵“放飛”,但老一輩不許,“飯后輕散步,夜里少油膩”,消食順心助好眠。
不宜熬夜:老話常言“睡不貪夜,醒不爭早”,夏天白晝長卻也要顧惜身體,夜里早些歇,才能精神飽滿。
不宜煩惱:入夜前的閑談,是中國家庭的黃金時刻。老人絮絮叨叨,說些陳年舊事,其實也是“解心結”。“小事夜里丟,睡覺夢安穩。”
這些夏日節奏,是祖祖輩輩調適心性的老方法,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適用。
老祖宗的時令智慧,是糖化在水里的清甜。六月廿一雖平淡,卻幫我們記得:快節奏再急,也要讓自己慢一慢。晨起三不急,讓一天順水推舟;晚睡三不宜,給夜晚多些溫柔和寬宥。
“最美的清晨,是能慢慢睜眼,聞見廚房的飯香。最長久的夏天,是家人陪著慢慢老去。”這份從容,其實人人都能收獲。
朋友們,你們家有哪些屬于夏日的老規矩?哪道家常夏菜,是你記憶深處的安慰?不妨留言和我聊聊,說不定,哪一道味道就溫暖了別人的夏天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