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莫迪剛擔任印度總理不久,為了吸引全球投資者前往印度投資辦廠,便提出了“印度制造”政策。
有了印度政府做背書,緯創、榮耀和小米等中國企業,還有美國的IBM、英國的電信巨頭沃達豐以及法國紅酒企業等公司都紛紛前往印度建立新的公司。
十年過去了,這些當年依靠“印度制造”而落戶在印度的企業,早已經選擇跑路。
能跑得掉的企業還算是幸運的,而緯創就比較慘。
當初投資900億盧比(約合15億美元)建廠,本想大干一場,最后卻被迫以1.25億美元賤賣給印度最老的、也是現在最大的財團塔塔。
外國的企業因為“印度制造”而選擇前往印度發展,那么,幾年之后,為何又紛紛跑路?
緯創在印度經歷著怎樣的遭遇?
一、在“印度制造”的影響下,緯創對未來抱有希望
當時,印度面臨外資吸引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平衡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等多重問題亟待解決。
莫迪效仿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提出了“印度制造”。
“中國制造”不僅對本國來說,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而且來華發展的外企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再加上印度政府當時對外企的支持力度,讓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很多外企,對印度政府充滿了信心,認為這是企業必須要抓住發展的機會。
緯創的悲劇就在于,在印度入場比較早,但是一直沒死心,拖到最后只能以賤賣的方式退出印度。
早在2010年,緯創就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建立了第一家工廠。
作為蘋果產品的主要代工廠之一,為了生產出符合甲方需要的產品,緯創從一開始就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購買先進的技術,還花了很多金錢放在員工技術培訓上。
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緯創員工的工資高于當地平均薪資的50%,還為員工提供了豐富的工作餐等福利。
優厚的福利待遇,在短短兩年之內,員工人數從最初的幾百人,增加到上萬人。
當莫迪在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的政策時,緯創的CEO李明還曾公開表示,印度擁有豐富的勞動力,還有政府提供的多項優惠政策,聲稱“印度將成為下一個制造業中心”。
二、發生多次暴力事件,緯創被迫選擇賤賣
表面上看起來,緯創在印度發展得是順風順水,實際上,有些危害企業發展的問題早在2013年就已經出現了。
2013年初,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罷工事件,當時的緯創管理層并沒有當回事,只是想辦法迅速平息罷工,卻沒有思考背后隱藏的問題。
到了2018年,問題愈演愈烈,開始以小團體的形式,對緯創發出抗議。
即便是緯創給的工資高于當地的平均水平,但是工廠內還是有工人抱怨薪資太低,要求漲薪。
還有一些員工認為工作條件也不夠好。
公司管理層通過提高餐補、提供更多的假期等方式安撫人心,但并未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導致工人們的抵觸情緒更大了。
工人們認為公司不愿意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而是一味地敷衍他們。
他們對緯創的不滿,最終在2020年達到了頂峰。
2020年年底,2000多名工人在深夜里,突然聚集在工廠門口,發出抗議,要求緯創給他們加工資,減少工作時長以及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等。
抗議爆發初期,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很快就衍生成為暴力行為。
工人們沖進車間,打砸機器設備,破壞生產線,導致整個工廠受損嚴重。
鑒于這樣的現實,緯創高層派出代表,前去與工人們談判,試圖通過和平方式平息暴力行為。
可是,受到文化差異和語言溝通障礙的影響,談判結果并不如人意。
比如,當工人抱怨工作時間太長時,緯創提出增加假期作為補償措施,可是,很多工人們卻希望得到現金補貼。
為了盡快平息罷工,最后當地政府出面干預,派警察前去緯創工廠維持秩序,幫助雙方進行友好協商。
緯創同意提高部分工人的工資,也承諾將改善工作環境。
可是,這起罷工給緯創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萬美元。
此外,緯創的一些合作客戶,也因為罷工而受到了影響,并重新評估是否繼續與緯創合作。
緯創在印度投資數百億美元,已經建立了龐大的生產基地和供應鏈體系,可是收益卻接連出現了無法覆蓋成本的情況。
再者,2012年,即便印度最高法院判沃達豐勝訴,可是印度國會居然可以繞過印度最高法院,向稅務部門下達命令,繼續向沃達豐要錢,這種法律被稱之為“稅務恐怖主義”。
后來的十年里,包括緯創在內的好多外企,都在“稅務恐怖主義”的威脅之下,不得不額外掏錢給稅務部門。
利潤越來越低,財務壓力越來越大,緯創管理層內部出現了兩種態度。
有些高管認為,已經投資了這么多錢,再堅持堅持,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盈利。
也有高管認為,應該立即斷臂求生,盡早撤退,避免進一步虧損。
經過反復權衡之后,緯創為了盡快脫身,決定將于2025年退出經營了十多年的印度市場。
據悉,緯創把位于班加羅爾的工廠以以1.25億美元賣給了塔塔集團。
這筆交易遠遠低于緯創投入先后投入進去的15億美元,可以說,緯創這一次幾乎是虧得血本無歸。
三、養肥了再殺,導致“印度制造”一地雞毛
這筆交易完成后,國際社會紛紛發表看法,很多人認為這是印度政府,通過策略性打壓外資企業的一個典型案例。
最初,印度政府通過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外企投資,等到企業發展壯大后,再逐步收緊政策,迫使外企要么接受更低利潤繼續茍活經營,要么像緯創一樣選擇退出市場。
而對于很多外企來說,往往只能跟緯創作出同樣的選擇,以極低的價格出售資產。
這樣一來,印度本土企業便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接手外企手中掌握的優質資源。
這一招“養肥了再殺”的手段,應用在緯創身上之前,早就被很多外企看穿。
“稅務恐怖主義”推行十年間,很多外企遭殃。
即便是到了2021年,莫迪政府廢除了國會強行設立的這一項法律,可是遭殃的外企依然沒能解脫出來。
2022年7月21日,中國手機廠商榮耀扛不住“稅務恐怖主義”的壓榨,最后宣布以“眾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場。
在此之前,小米、vivo等中國企業都被印度稅務部門突擊檢查,并凍結了企業的銀行賬戶,導致這些企業陷入經營絕境。
不僅僅是中國的企業遭殃,就連英國的、法國的還有美國的等多個資本主義強國的企業,在印度也難逃厄運。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拿印度政府也沒有辦法,曾公開吐槽,“印度可能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
2021年,美國國務院發布一份投資環境報告,把印度定義為“具有挑戰性的營商之地”。
可見外企在印度生存有多艱難。
不過,嘗到了“養肥了再殺”甜頭的印度官方,好像并不在乎印度的營商環境在國際社會上差評。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曾給出一組數據,截止到2021年年底,還有1.2萬家外企仍在印度經營,他認為這個數字并不少。
可是,到了2022年7月,國務部長辛格卻說,全印總共只有5068家注冊跨國公司。
無論印度政府如何粉飾現實,也不論印度政府以后再怎么鼓吹“印度制造”,“養肥了再殺”帶來的負面影響,足夠讓全球企業長記性,不敢隨便去印度投資。
總結: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不斷演變,靈活應對市場和適應市場,將成為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
緯創在印度的經歷,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一個警醒:在進入新的市場之前,不能盲目樂觀,需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和準備。
只有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法律法規以及市場特點,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確保未來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