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2025年7月的國際政壇,涌動著不同尋常的暗流。美國總統特朗普罕見地展現了對俄烏沖突的無力感,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跨越重洋,對中國提出要求。兩起看似獨立的事件,正共同描繪出一幅大國博弈的復雜圖景。
7月8日,白宮內閣會議上,特朗普一改往日姿態,直言“對他(普京)不滿意”。這位曾自信能迅速化解俄烏沖突的總統,如今坦言現實“更加艱難”。當記者追問暫停援烏武器的決定時,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質問身旁的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你為什么不告訴我?”言語間透露出政策協調的微妙裂痕。
軍援問題始終是美方態度的風向標。特朗普一邊批評沖突“奪走很多人的生命”,一邊又強調要為“勇敢的”烏克蘭人提供防御性武器。就在上個月的海牙北約峰會上,他親口暗示考慮提供“愛國者”防空系統,聲稱烏克蘭人“確實想要這種防空導彈”。這種自相矛盾的表態,折射出美國在戰爭泥潭中的戰略焦慮。
特朗普(資料圖)
對俄制裁問題同樣凸顯特朗普的搖擺立場。當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聯手民主黨議員布盧門撒爾,提出對購買俄能源國家征收500%關稅的制裁法案時,特朗普既表示“密切關注”,又私下向盟友質疑制裁效果。就在不久前與德國總理會晤時,他更直斥該法案“非常嚴厲”。這種左右為難,恰似其烏克蘭政策的縮影。
就在特朗普為俄烏困局皺眉之際,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7月8日突然隔空對中國喊話,提出三項要求,核心直指“限制與俄羅斯的合作”。這一公開施壓,將中歐關系推入微妙境地。
面對無理要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次日作出清晰回應:“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當受到第三方的干擾。”十六個字的表態,擲地有聲。中俄作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經貿往來與能源合作具有高度互補性。第三方以意識形態劃線的粗暴干涉,既無視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也暴露了其雙重標準——西方自身持續軍援烏克蘭,卻要求中國切斷與俄正常貿易。
馮德萊恩(資料圖)
中歐建交已走過半個世紀的黃金周期,然而當下卻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早先的技術合作實現共贏,到現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征收35%的反補貼稅,同時中國也對歐盟白蘭地啟動了反傾銷調查;俄烏沖突更是成為了一塊試金石。歐盟一味盲目地追隨美國所謂的中國援俄敘事,卻完全忽視了中國為促進和平所做出的努力——王毅明確強調中方始終站在和平的一邊,并且聯合巴西等全球南方國家成立了和平之友小組,致力于推動解決沖突,而歐盟卻仍舊深陷于代理人思維之中。這場信任赤字的本質其實是國際秩序觀的沖突:歐盟緊緊抱守著美國主導的霸權舊秩序,而中國則在積極推動多極化世界的新生。
當今世界格局的吊詭之處正在于此:特朗普的“艱難”承認,暴露了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戰略目標的模糊與手段的匱乏;而馮德萊恩的強勢喊話,則反映了西方陣營試圖轉嫁壓力的集體焦慮。這種矛盾心態導致其政策如同鐘擺,在軍事施壓與經濟制裁間來回震蕩,卻始終無法觸及和平解決的核心。
特朗普(資料圖)
俄烏沖突走到2025年7月,已非單純的地緣對抗,更成為檢驗國際秩序韌性的試金石。當大國領導人或坦言困境,或橫加干涉時,解決問題的關鍵恰恰在于回歸聯合國憲章宗旨,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歷史終將證明,以冷戰思維筑墻設壘,只會讓和平之路更加漫長;唯有超越陣營對抗,在共同安全理念下構建對話機制,方能為“艱難”的和平打開希望之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