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之所以拖到現在還沒結束,背后其實有很多大國的博弈與算計。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事,但其實這是一場牽動全球政治格局的大棋局。
在這其中,前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扮演了一個極為關鍵的角色。
早在2022年初,俄烏戰爭剛爆發時,局勢其實還有回旋余地。
澤連斯基當時也并非鐵了心要打到底,他甚至派出代表前往土耳其,與俄羅斯方面進行談判。
據說雙方已經接近達成協議,普京也一度下令部分俄軍撤回邊境,釋放出緩和信號。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約翰遜卻突然飛抵基輔,親自面見澤連斯基,并與之密談多時。
會談之后,烏克蘭方面態度陡然強硬,原本即將達成的和平協議被徹底擱置,戰火再次燃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那么,約翰遜到底說了什么?
至今沒人知道具體細節,畢竟這不是那種會寫進外交檔案的內容。
但從結果來看,他的到訪無疑改變了整個戰局走向。有人猜測他是受美國指使,也有人認為這是英國自身戰略利益驅動。
不過從當時拜登政府的態度看,似乎并不完全支持這場戰爭繼續下去。
相反,拜登曾建議澤連斯基考慮撤離基輔,在國外成立流亡政府。
而約翰遜則明確表示:挺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這種“挺住”策略的背后,其實是英國一貫的地緣政治手腕——“離岸平衡術”。
簡單點說,就是讓歐洲大陸保持分裂、混亂、內斗的狀態,這樣英國才能穩坐釣魚臺,左右逢源。
歷史上,英國就經常干這種事:拿破侖強盛時,它聯合沙俄對抗法國;沙俄成為“歐洲憲兵”后,它又拉上法國對付俄國;德國崛起后,它又聯合法國打德國;二戰期間更是聯合美蘇一起抗德。
總之,只要歐洲不統一、不安定,英國就能從中漁利。
所以這次鼓動烏克蘭跟俄羅斯死磕到底,也不過是老套路的現代翻版罷了。
當然,英國并不是孤軍奮戰,美國也在背后推波助瀾。
只不過美國更像是個“放大器”,把英國這套攪局手法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開來。
相比之下,印度雖然也有意插手俄烏問題,但明顯“火候不夠”,既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也沒有實際操作能力,更像是為了攪局而攪局,反而顯得有些滑稽。
有趣的是,特朗普上臺后也曾試圖扭轉局勢。
他在白宮召見澤連斯基,想通過施壓讓他停火。結果不僅沒成功,還被澤連斯基當眾懟了一頓。
氣急敗壞的特朗普只能作罷,而這時英國又出手了。
新任首相斯塔默高調會見澤連斯基,連國王都親自接見,顯然是在給他打氣:“別怕,接著干!”就這樣,英國再次成功地破壞了美國想要結束戰爭的努力。
英國這么做,其實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它很清楚,如果俄烏戰爭提前結束,不僅會讓美國和歐盟松一口氣,也會讓俄羅斯喘過氣來。
而這三股力量一旦穩定下來,英國在歐洲乃至全球的地位就會進一步邊緣化。
所以它寧愿讓戰爭持續下去,維持一種三方消耗的局面,這樣自己才有機會在夾縫中生存。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表現反倒顯得格外冷靜和理智。
中方既沒有直接介入戰爭,也沒有對任何一方落井下石,而是采取了“經濟托底+不提供武器”的策略,既幫助俄羅斯緩解制裁壓力,又避免卷入軍事沖突。
這種做法看似低調,實則非常高明,既贏得了道義上的主動權,也為未來可能的政治博弈留下了空間。
相比之下,美國現在就有點騎虎難下了。
一方面它想控制歐洲,另一方面又被英國牽著鼻子走,搞得進退兩難。
特朗普本想通過解決中東問題來轉移注意力,結果伊以沖突一打起來,他又不得不親自下場,最后只能灰頭土臉地回到烏克蘭問題上。
如今看來,俄烏戰爭遠未到終點,背后的大國博弈仍在繼續。
而在這場復雜的游戲中,英國依舊扮演著那個“攪屎棍”的角色,只不過這次它玩得更隱蔽、更高明。
至于誰能在亂局中脫穎而出,或許還要看誰能笑到最后吧。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