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回答網友邀答問題:如果在3000米深的海底,用特種鋼瓶裝滿水,里邊有一個海底生物密封好,然后拿上岸里邊水壓力多少?(見下面截圖)
簡單回答:這個鋼瓶大概率會爆掉,這條倒霉的魚也必死無疑。
先說說這條倒霉的深海魚。如果這個特種鋼瓶能夠耐受如此高的壓差不爆瓶,這條魚當然不會死。因為這樣,這條魚就依然活在深海高壓環境中。不過如果鋼瓶不打開,沒辦法喂養和維持水中的氧氣,要不了多久,這條魚依然會死掉。能活多久,就要看這個瓶子的大小了,瓶子越大,裝的水越多,活的時間就越長,反之,越短。
但大概率鋼瓶會爆掉,魚就必死無疑了。
深海魚到達海面為什么會死呢?主要原理包括壓力驟降、呼吸系統失效、滲透壓失衡等。
首先說說壓力驟降。深海魚類長期承受約3000米水深的高壓環境(約300個大氣壓),其體內細胞膜和酶活性已適應這種高壓狀態。當被快速帶到水面時,外界壓力驟減導致體內氣體膨脹,可能引發血管破裂、器官損傷,類似于人類潛水病或進入高空低壓環境無保護狀態。
其次是呼吸系統失效。深海魚鰓結構已經進化成從高溶解度水中提取氧氣,但離開深水后會導致鰓絲粘連失效,無法進行氣體交換,導致窒息。
再次是滲透壓失衡。深海魚體液離子濃度與深海環境平衡,到達淺水后滲透壓調節系統崩潰,引發體液紊亂或體表水分快速蒸發導致脫水而亡。
那么鋼瓶為啥大概率會爆掉呢?
因為一般的瓶子,包括鋼瓶都無法承受從3000米深海到水面的巨大壓差。
前面所說的壓差,是指3000米深海中的壓力與海平面的壓力約相差300個大氣壓,也就是說,海平面壓力為1個大氣壓,海水每深1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3000米深海水就有約300個大氣壓。當然,在海洋氣溫洋流等復雜狀態下,水深并不一定與氣壓呈標準比例關系,但呈正相關是毋庸置疑的。這里就不進行復雜分析了,只是按每深1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的簡單比例計算。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個物體在3000米深海中表面每平方厘米要承受約300公斤的壓力,而在海平面只承受1公斤的壓力。
但鋼瓶會爆掉,并非是由于壓差大的簡單因素導致的。如果這個鋼瓶不裝水,也沒有密封,就是一個不密閉的空瓶子,即便深海與海平面壓差再大,裝滿水從海底撈上來也一樣不會爆瓶。因為這種壓差在沒密封的瓶口中卸掉了,在上升過程由于密度變小,多余體積的水會從瓶口流掉了,這個瓶子的內外璧壓差平衡,當然就不爆了。
爆瓶的原因關鍵點在于“密封”和里面裝滿的“水”。這里面的水就像魚兒一樣,在從深海高密度狀態,到海面低密度狀態,體積會增大,就會像氣體那樣膨脹,將鋼瓶撐破了,而不是所謂壓差直接導致鋼瓶爆裂的。
常識告訴我們,水(包括所有液體)是很難被壓縮的,在常壓下,水的密度基本不變。正是基于這個原理,萬噸水壓機里面就是依靠水來傳導壓力的。所謂萬噸水壓機,是通過帕斯卡原理實現壓力傳遞,其核心就在于水的不可壓縮性。當然,這里的水并沒有直接承受了萬噸壓力,而是通過活塞從小到大放大壓力,水本身還只是承受著常規壓力,因此不會被壓縮。
水很難被壓縮,并不是說完全不被壓縮,在高壓下,水分子還是會被壓縮的。在大海中,水深每增加1000米,也就是約增加100個大氣壓,密度會壓縮約0.5%,在3000米深海中的水體密度會被壓縮約1.6%。
容器開放性沉入深海,在深海中裝滿這種密度的水,密封后并不會爆裂。這是因為在容器內外,承受的壓力是同等相互抵消的。到達海平面后,外界只有1個大氣壓,而瓶內的水是在300個大氣壓下才形成的密度,雖然這個密度只小了1.6%,但也要在300個大氣壓下才能保持這個密度。
也就是說,此時瓶內的內壁每平方厘米要承受約300公斤的壓強,才能保證水的密度比海平面大1.6%。但這個瓶子外壁只有每平方厘米1公斤的壓強頂住,內壁每平方厘米卻承受著300公斤的壓力。事實上,不同材質的瓶子承受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在從3000米深海上升過程中,等不到提升到海面,就會在不同水深因外界壓力減小而爆裂了。
不同材質瓶子能耐受的壓力大致為:普通塑料瓶(PET、PE)可承受0.3-1個大氣壓強;玻璃瓶可承受1-5個大氣壓強;普通金屬瓶(鋁合金、鐵)可承受10-30個大氣壓強;高強度合金(如鈦合金、特種鋼)可承受50-100個大氣壓強;極端環境材料(如深海耐壓復合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可承受100-1000 個大氣壓強。
從上面介紹的各種材料可以看出,只有最后一種能做到從深海取樣返回而不爆裂。但這種極端材料制造成本極高,需特殊工藝制造(如無縫焊接、厚壁設計、重量很大),因此在一般普通場景實際操作中幾乎不會使用。而前面的幾種材料,在深海裝水密封后都會在上升到海面過程中就爆裂了。
至于問題中提到采用塑料袋,開放性放入深海同樣不會被撕裂,裝水密封后上浮的后果與上述描述類似,就不重復了。
水在不同溫度中的密度也不一樣,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約為1g/cm^3,一般高于或低于這個溫度,密度都會減小。在3000米深海中,水溫一般在1~4攝氏度之間,而在海面,分寒帶熱帶不同,水表溫度一般在10~30攝氏度之間。這種溫差效應也會導致水密度變化,但海水深淺氣壓變化,是導致水密度變化的主導因素。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