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女孩一天就被征服了,就像美味牛排一樣。”
2025年7月13日,中國新聞網轉載了:大連工業大學網站發布的“關于擬給予李欣蒔同學開除學籍處分的公告”。
鑒于她2024年12月16日的不正當行為,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還違反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條第六款和《大連工業大學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第十九條第六款,學校將不再收留該生。
消息一經發布迅速登上熱搜第一名,大連工業大學認為“李欣蒔有損國格、校譽”,聽起來就很嚴重,那她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能讓學校給予這樣的評價呢?
事件概述
2024年12月16日,上海《反恐精英》世界錦標賽現場燈光炫目。烏克蘭退役電競選手Zeus(本名Danylo Teslenko)作為特邀嘉賓現身(Zeus已經37歲、女兒也都已15歲了)
大連工業大學設計系學生李欣蒔早年前玩《反恐精英》時就已迷上這位外國電競選手Zeus!
得知偶像要來上海,李欣蒔便決定去上海追星,男朋友也特別支持她,她此行機票都是由男友出資購買!
本是一次普通觀賽之旅,卻成了李欣蒔人生的轉折點,賽后不到24小時,李欣蒔主動聯系Zeus,兩人從賽場直奔酒店房間,并發生了男女關系!
她以為自己憑借青春美貌贏得了他的青睞,對方是真心對自己動心,殊不知在Zeus眼中,這不過是又一個可以炫耀的戰利品。
Zeus不僅在親密過程中拍攝了照片與視頻,還將這些資料發送至自己的粉絲群及朋友圈。他似乎以此展示自身魅力,然而粉絲群中包含大量中國觀眾,相關影像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
他還配文稱:“中國姑娘一天就被征服了”。彼時李欣蒔尚不知情,因發生關系后,Zeus便返回烏克蘭,二人徹底斷聯。
直到相關內容在網絡曝光后,她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盡管客觀上屬于受害者,但網絡上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指責她。更糟的是,她在入住酒店時使用母親“黃某”的身份信息,導致母親也被卷入風波,遭受部分網民攻擊。
值得注意的是,網傳內容中提到,涉事學生疑似冒用家人身份信息登記住宿,其家人也因此受到網絡關注。目前,這些細節尚未得到官方證實,而網傳的私人照片、視頻等內容,因涉及個人隱私,其傳播已引發關于“隱私保護”的討論。
從校方角度來看,學校相關管理規定中,確有針對“行為失當、損害學校聲譽”的條款,此次擬作出的開除決定,是依規處理的結果。有觀點認為,高校對學生行為的規范,既關乎校園秩序,也與社會影響相關,此次事件體現了校方對“行為與聲譽關聯”的重視。
當私德的審判,撞上了民族情緒的靶心
風暴驟起。起初,輿論的矛頭是雙向的。
人們唾棄李欣蒔,認為她背叛男友、與已婚男人發生關系,是道德上的巨大污點。她的行為,在傳統價值觀的刻度尺上,幾乎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但更多、也更猛烈的怒火,燒向了Zeus。一個已婚的成年男性,不僅誘導了涉世未深的女孩,事后更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泄露隱私,以此作為向同伴炫耀的資本。這種行為,超越了道德瑕疵,已經觸及了人性的底線。
然而,爭議并未止步于此。Zeus那句“中國女孩一天就被征服”,像一根針,精準地刺中了某些人最敏感的神經。
一場關于個人選擇的討論,迅速滑向了“崇洋媚外”的宏大敘事。有人開始翻舊賬,將此事與過往種種類似事件聯系起來,痛斥部分女性在面對中外男性時,存在著難以啟齒的“雙重標準”。
李欣蒔的個人選擇,就這樣被放大、被符號化,最終與一個沉重又敏感的詞匯——“國格”——捆綁在了一起。她不再只是她自己,而成了某個群體的縮影,承擔著遠超個人范疇的職責。
學校揮下大棒,理由是“有損國格”
輿論的漩渦中心,很快卷入了李欣蒔所在的大學——大連工業大學。作為一所公立高校,它被無數雙眼睛盯著,等待一個“說法”。
學校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從2025年4月開始,校方就通過多種渠道,向李欣蒔送達了擬處分告知書,程序上步步為營。最終的“靴子”在7月13日落地。一紙通報,言簡意賅,卻字字千鈞:擬對李欣蒔作開除學籍處理。
學校給出的理由,正是此前輿論場上最響亮、也最刺耳的那個聲音。通報稱,李欣蒔的行為“給學校造成惡劣負面影響”,其依據是校規中一條極為特殊的條款:“與外國人進行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
這條白紙黑字的規定,仿佛是為這起事件量身定做。它將學校的決定,從一次常規的校紀處理,上升到了維護國家尊嚴的高度。
通報同時給了李欣蒔申辯的權利,但所有人都明白,在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面前,這更像是一種程序上的宣告。
胡錫進下場:治病救人,還是刮骨療毒?
就在學校通報發出幾小時后,著名媒體人胡錫進,扔下了另一顆重磅炸彈。
他旗幟鮮明地發文,反對開除李欣蒔的學籍,甚至直呼其名。他呼吁大連工業大學撤銷決定,認為學校應該“治病救人”,給這個犯了錯、也付出了慘痛代價的年輕人一個機會。
胡錫進的邏輯很清晰。首先,他質疑那個最核心的定性:“一個女大學生與外國已婚男士偷情,怎么就‘有損國格’了?這個帽子扣得太大,也太不嚴肅。”
在他看來,用“國格”來懲戒一個學生的私德問題,是對“國格”一詞本身的輕慢。
其次,他強調了李欣蒔的雙重身份。她固然有錯,但她更是隱私泄露的受害者。她輕信了一個卑劣的男人,最終被推入深淵。此刻,學校的角色應該是保護者,而不是補上最后一刀的處刑人。
最后,他直接向校方喊話,告誡他們不要被網絡上那些要求嚴懲的“謾罵聲音”所綁架。教育的本質是引人向善,而非一棍子打死。這與他此前在另一些社會事件中的立場,一脈相承。
輿論的裂谷,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回音壁里吶喊
胡錫進的入場,讓本已沸騰的輿論徹底引爆。支持與反對的聲浪,迅速將人群撕裂成兩大陣營,形成了一道清晰的楚河漢界。
在他們眼中,李欣蒔的行為不僅是私德有虧,更是給學校乃至國家抹了黑。此刻對她寬容,就是對校規的踐踏,是對更多潛在犯錯者的縱容。胡錫進的“理中客”姿態,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和稀泥”。
結語
這場爭論,早已超越了李欣蒔本人。它變成了一場關于教育懲戒邊界、個人隱私權重、樸素道德觀與現代法律精神的激烈碰撞。
聚光燈下,李欣蒔的個人命運,像一面棱鏡,折射出這個時代最尖銳也最無解的困惑。而答案,或許早已飄散在每個人的爭論與沉默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