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即將被殺害的女孩正在洗衣服,順手將她寵物貓的皮毛也扒了下來一起扔進洗衣機——如果你看過2023年口碑極佳的科幻電影《火星特快》,一定對這個細節印象很深。電影中,女孩的寵物貓實際上是一只機器貓。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種與真貓外表無異,能陪伴你玩耍,又無需喂食、鏟屎、治病,更不會半夜跑酷讓你睡不著覺,連皮毛都能機洗的機器貓上市,那恐怕會有很多人心動。
當然,以當下的技術水平,制造這樣的機器貓還是天方夜譚。不過隨著貓越來越受歡迎,貓咪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吸貓”成為全球文化現象,那么在未來我們會如何吸貓?吸什么樣的貓?除了吸貓還能和貓如何相處?
從半馴化走向全馴化:
寵物貓的未來進化之路
狗是人類馴化的成功范例,其品種的豐富程度令人驚嘆。從嬌小玲瓏的吉娃娃到威風凜凜的大丹犬,不同品種的狗在體型、外貌、性格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然而貓就不一樣了,雖然如今我們也能看到各類品種的寵物貓,但是相較于狗,貓仍然不是完全被馴化的物種。
貓是自愿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的。貓的祖先非洲野貓,大約在一萬多年前,因為進入了農業社會的人類,在居住地儲存糧食滋生老鼠,才被老鼠吸引來與人類一起生活,逐漸建立起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與長期經過嚴格選育的狗不同,人類并沒有給野貓多大的選擇壓:現代家貓和野貓的基因沒什么差別,你家的那只大橘貓回到野外也能很容易地自我生存,人類對貓的自然行為的改變是相當有限的。
有個很有趣的例證:現在的英國法律將貓定義為“自由的靈魂”(Free Spirits),也就是說,家貓無需像狗或者其他寵物那樣受到限制不能到處亂跑,造成損失主人也不必負責(編注:我們并不提倡散養貓)。英國法律認為,貓是自己的主人,它是自愿跟人類生活在一起的。
人類之所以沒有“完全”馴化貓,是因為人類對貓沒什么要求——一萬年以來貓的主要任務就是抓老鼠,它能完成這項工作,人對它就沒有更多需求了。然而到了今天,工業化社會里的人越來越多的將貓作為寵物看待,我們就能看到各種長得奇形怪狀的寵物貓,這就正好是貓走上狗之路——人類對貓咪需求的多樣化發展必然導致未來寵物貓經歷更加深入的馴化過程。
對動物馴化歷史熟悉的人應該都知道前蘇聯的銀狐馴化實驗。20 世紀 50 年代,蘇聯科學家德米特里·K·貝爾雅耶夫在新西伯利亞飼養了一批狐貍,并且通過嚴格的人工選擇在十代之內就培養出了親人的狐貍。當然后面的研究發現他的實驗實際上是有漏洞的,他一開始買來的那批狐貍本就不是野生狐貍,而是來自人工養殖,之前就經過幾十年的選育。
但這卻無礙于實驗本身的說服力:在現代技術手段的輔助下,人類可以在短時間內馴化出多種多樣的動物品種。這就是近期寵物貓行業的發展趨勢:培育出更多具有獨特外貌和性格特征的貓品種。我們現在就看到了各種長毛,中毛,短毛乃至無毛,大號中號小號的寵物貓,未來可能還能看到類似于獰貓或猞猁的巨貓,或者類似茶杯犬一樣可以放在手掌里的微貓。隨著遺傳學和繁殖技術的不斷進步,寵物貓在外觀和性格上的差異將變得更加顯著,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
事情也有另一面。隨著人類城市化的進程,那些沒有進入到定制化寵物貓的范疇,在城市里自由生活的家貓們所生活的環境也在變化,也必然會讓他們往新的方向演化。一個例子是在斯里蘭卡科倫坡,漁貓(一種野生貓科動物)就在努力地適應城市環境。它們利用城市運河系統捕獵,學習如何穿越繁忙的馬路。盡管漁貓未被完全馴化,但其行為模式的快速調整(如利用人類設施、避開人類活動高峰)暗示了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例如,漁貓的導航相關基因(如與空間記憶相關的 BDNF 基因)可能在城市環境中被選擇性激活,幫助它們建立復雜的活動路線。還比如說城市里生活的流浪貓就演化出了更加復雜的社交策略——在食物密度更高的城市環境中,他們要應付人類以及更多的同類,這就要求家貓們逐漸適應某種意義上的群居生活,而野貓本身是嚴格的獨居動物。
所以,你家養了幾只貓,貓和貓之間的關系如何?
會說話的貓:跨越物種溝通的科技橋梁
在許多文藝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會說話的貓,比如《夏目友人帳》中的貓咪老師,它不僅能與人交流,還擁有強大的妖力;還比方說涼宮春日里會說話的雄性三花貓“三味線”——它可是按照宇宙真神涼宮春日的愿望才誕生的奇跡。
當然,在現實世界里大概沒有人真的想要會說話,擁有人類心智的貓,就算技術能夠達到也是如此,因為這極有可能陷入恐怖谷效應,引發倫理和社會問題。但隨著大語言模型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實現貓語與人語的轉換并非遙不可及。
在比較近期的未來(比方說五年內),我們或許會看到一種智能(貓)便攜設備,它能夠實時監測貓的叫聲、身體動作以及面部表情等信息,并通過先進的 AI 算法將這些信息轉化為人類能夠理解的語言。例如,當貓發出 “喵喵” 聲時,設備可能會分析出它的意思是 “我餓了”“我想玩” 或者 “我有點不舒服”。同時,這種設備還可以反向操作,將人類的語言轉化為貓能夠理解的聲音或信號,實現人與貓之間的雙向溝通。除了語言翻譯功能,它還能實時監控貓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通過傳感器收集貓的心率、體溫、呼吸頻率等生理數據,利用 AI 分析這些數據,一旦發現異常,便會及時向主人發出預警。比如,如果檢測到貓的心率持續過快,設備可能會提示主人貓可能處于緊張或生病狀態,建議帶它去看獸醫。
更激進一些的設想是,為這種設備增加腦機接口技術。腦機接口技術能夠讀取貓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進一步深入了解它們的想法和感受。例如,當貓看到一個玩具時,它大腦中產生的興奮信號可以被腦機接口捕捉到,并通過設備傳達給主人,讓主人更精準地知曉貓的喜好,從而更好地與它們互動。
更精準的培養:基因編輯與定制貓貓
在比較中期(10-20年內)的未來,我們有望看到基因編輯技術代替傳統的繁育,為未來的寵物貓培育開辟新的道路,以實現對于貓貓性狀的精準控制。
一方面,人們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除貓身上不好的性狀,尤其是目前品種貓中常見的一些遺傳病。例如,多囊腎病是波斯貓等品種的常見遺傳病,肥厚型心肌病在緬因貓等品種中發病率較高 。通過基因編輯,科學家們可以對貓胚胎中的相關致病基因進行修改,從根源上消除這些遺傳病,讓貓能夠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基因編輯技術還可以增強貓身上人們所喜愛的性狀。比如,喜歡貓但是對其皮屑、唾液中所含Fel d 1蛋白質過敏的人來說(貓給自己舔毛時就會把這種蛋白質涂到全身,所以很多人會認為是對貓毛過敏),可以培養不會引發人類過敏的貓;而鐘情于長毛貓的人,則可以強化長毛基因,讓你家的貓毛長到直接可以織毛衣。此外,毛發顏色、眼睛顏色等外觀特征也都可以通過基因編輯進行定制。甚至,對于一些特殊需求,比如希望貓沒有生育能力不會發情(類似于許多無法留種的轉基因和嫁接作物),也可以通過基因編輯實現。這不僅可以避免貓過度繁殖帶來的社會問題,還能讓主人更專注于貓的陪伴功能。
在這些技術實現之后,購買一只小貓或許就像在購物網站上挑選商品一樣,消費者可以從一系列預設的 “特征選項” 中進行選擇,定制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貓貓。
養貓何必是真養貓:虛擬與仿生寵物的興起
回到開篇,我們在《火星特快》里看到的那個機器貓設想,在比較遠期的未來(20年之后),隨著材料科學,人工智能和機械工程技術的發展,制造出外觀、觸感和行為都與真貓極為相似的機器貓并非不可能。這種機器貓將具備諸多優點,它不會引起人類過敏;無需吃飯、拉屎,大大減輕了主人的日常照顧負擔;也不會發情,避免了因發情期貓的煩躁行為給主人帶來的不便。它可以通過內置的人工智能程序,模擬貓的各種行為,如撒嬌、玩耍、睡覺等,給主人帶來與真貓無異的陪伴體驗。如果進一步升級,讓機器貓具備如哆啦 A 夢般的功能,不僅能陪伴主人,還能在生活上給予幫助,比如提醒主人日程安排、幫忙開關家電等,那它無疑將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得力伙伴。
那電子寵物呢?那也不是新鮮事了。大家或許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電子寵物蛋在小學里風靡一時,兩三個按鍵就能讓人沉迷于照顧虛擬寵物的吃喝拉撒。如果現在再發展電子寵物,能想到的點無非是利用更先進的計算機圖形技術渲染更加逼真的模型,加入AI讓人能夠跟你的寵物進行對話,諸如此類。當然,人們未必很想要一只會說話的貓貓,而電子寵物不能摸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票否決。
接下來我們看點新鮮的。美國女科幻作家比約德在“邁爾斯”系列中設定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寵物:完全由生物技術開發的“活的”毛皮。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驚悚?但從科學角度來看,并非毫無可能。隨著組織工程和干細胞技術的發展,未來有可能培育出一種僅包含皮膚組織的生物結構體,能夠自行進行新陳代謝,保持“活力”。人們可以將這種“活毛皮”披在身上,或者隨身帶著,四處活動,不用擔心貓到處亂跑,同時還能感覺到它的溫暖,順滑的皮毛和輕微的動作,仿佛真的有一只貓趴在你的肩頭。雖然對很多人來說,這種“寵物”聽上去就毛骨悚然,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他們就會很心動了——我們不是都見過脖子上挎一條大蟒蛇走來走去的么。
常言道:打游戲最貴的配置沒有之一,是朋友。現代社會里人與人越發抽離,物理距離和情感距離都在不斷拉大,貓占據了這些空檔中的很大一塊。市場規律決定了,有需求,就會有供給。
說說看,未來你會期待哪樣奇奇怪怪的“貓貓”?
作者:鄧思淵
編輯:臥蟲
科學審核:麥麥
封面圖來源:Unsplash
內文插圖來源:Giph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