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執意要對日本加征25%的關稅,徹底將日本逼到墻角。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只能破釜沉舟,日本首相石破茂罕見發出強硬警告:日本不會投降,更不會任人宰割。顯然這次,日本真的動了真火。
7月11日,特朗普在一次經濟政策講話中直接表示,針對日本汽車及零部件,美國將施加25%的新一輪懲罰性關稅。這一消息在東京引發強烈震動。
日本首相石破茂當場回應:“如果特朗普總統執意推行該政策,日本絕不會低頭。我們會以實際行動捍衛本國的經濟主權。”他甚至拋出更狠的一句:“請美國不要低估日本,我們不是誰的附屬國。”
這番言論,立刻在日本政壇激起千層浪。在日本媒體和社交平臺上,網友們紛紛喊出“日本總算硬氣了一回”“石破是爺們”,一時民意高漲。
但美國方面的回應卻是冷淡的。國務卿魯比奧輕描淡寫地表示:“可以理解石破首相的反應,日本也是國家嘛,有情緒也正常。但我建議,話可以說,事可不能做。”
這一“理解式警告”,聽似溫和,實則不容置疑。美方的潛臺詞很明顯:你可以跳腳,但不準越界。
表面上,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制造業完備,科技實力強大。從豐田、索尼,到三菱重工和東芝,日本企業在全球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但必須承認,日本的發展路徑,從戰后起,就與美國深度綁定。從安全防務到金融政策,從能源依賴到外交立場,日本都不可避免地被納入了美主導的體系。
日本想“翻臉”,不是沒膽,而是沒本錢脫鉤。石破茂雖然喊出了“獨立自主”,但要真正擺脫對美依賴,談何容易?從美軍駐日基地的現實存在,到關鍵技術的引進渠道,再到市場準入門檻,日本的自主權始終被“同盟關系”所鉗制。
不同于安倍、菅義偉、岸田這類相對保守的自民黨首相,石破茂長期主張“對美關系去附庸化”,他曾在2023年黨內演講中公開表示:“如果日本連經濟命脈都交給美國,那所謂的獨立國家就是個笑話。”
這一次對特朗普叫板,其實延續了他過去的外交理念。而且,從日元連續貶值、制造業利潤萎縮,到美國不斷要求日本配合制裁中國、限制對俄貿易,石破政府確實到了一個必須做出調整的節點。
只不過,他這回選擇的是“亮劍”。
第一,美國要錢要到“眼紅”,關稅是“政治籌碼”
特朗普本質上不是一個外交講究人情的人,他在任期內已經對中國、德國、法國等盟友國家一視同仁地“割過肉”。
對日本,他更是認為過去數十年“吃了美國太多的紅利”,是該還賬了。
尤其是汽車產業、芯片領域、重化工業,特朗普政府始終認為美國的“衰退”部分是被日本企業“擠壓”造成的。而今,要對中國動手,順帶“削一刀”日本,也是特朗普平衡國內選民和軍工資本需求的一種方式。
第二,美國深知:日本再鬧,離不開美國這棵樹
魯比奧的表態堪稱經典:“你可以喊幾句口號,但你不可能真斷了跟美國的經貿關系。”
這話一點沒錯——日元資產的安全離不開美聯儲;日本債市的大買家是美國機構;日本芯片對美出口比重高達45%;美軍駐日是防務根基;日本油氣九成靠美國盟友渠道。
特朗普敢加稅,是因為他看穿了日本“掙不脫”的枷鎖。現實是,日本承受25%關稅的代價不小。據經濟研究機構預測,僅汽車行業每年將損失超過300億美元,還可能引發股市震蕩與外資撤離。
石破茂明知如此,還敢直接對特朗普“喊話”,說明他有更深的打算:
一是爭取國內民意,強化政權穩定;二是試圖逼迫美方重新評估對日策略;三是釋放“日本將尋找更多平衡點”的信號,試探歐美之外的經濟空間(比如東盟、印度、中國)。
盡管強硬,石破目前還沒有宣布任何實質性反制措施。沒有公布對美征稅清單,沒有終止安全協議,沒有叫停駐日美軍談判。
這說明,他的“硬”更多是輿論層面的策略,是爭取話語權,而非真要“脫美”。
但這正是政治的藝術——看似瘋狂,其實是謹慎的進攻。石破想逼美國談判,而不是決裂。
石破茂這次公開“發難”,打破了日本政壇長期對美俯首稱臣的傳統姿態。他的話未必真能改變特朗普的加稅決策,但他已經借此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讓世界看到,日本有意重塑自身地位,不再甘心做“美國影子”;二是讓國內民眾意識到,日本不能永遠用沉默來換安全,用妥協來換繁榮。
這場關稅爭端的背后,也再次讓日本明白,美國不可靠,是繼續當美國的盟友,那種隨時壓榨收割的棋子,還是選擇獨立自主,爭回尊嚴,就看石破茂有沒有那種魄力了。特朗普這一棒,打痛了日本,也可能打醒了日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