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日韓多家主流媒體再次重提“中國軍力脆弱論”,聲稱一旦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解放軍將迅速潰敗,理由是其缺乏現代戰爭的實際作戰經驗。
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經驗并不等于戰力,歷史也從來不是一條直線。
“中國軍隊沒有實戰經歷”的說法看似有理,畢竟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后,解放軍整體上未參與過類似美軍那種長期高強度的地區戰爭。
然而,將“無實戰經歷”直接等同于“無法應戰”,是對戰爭本質的認知偏差,更是對當代戰爭形態演進的片面理解。
1991年的海灣戰爭提供了鮮明對比:伊拉克軍隊剛結束與伊朗長達八年的戰爭,擁有豐富的戰場閱歷;而美軍自越戰結束后已多年未打大仗,士兵輪換頻繁。結果卻是伊軍在短短幾天內全面崩潰,美軍憑借系統化打擊和空天信息優勢迅速掌控戰場主導權。
這表明,現代戰爭早已不再是單純依靠人力與火力堆疊的較量,也不是“參戰次數”決定勝負的賬本。
更早的朝鮮戰爭同樣提供了不同視角:1950年中國剛剛建國,裝備落后、士兵多為農村出身,卻通過“三三制”戰術與夜戰奇襲策略,成功將美軍從鴨綠江邊擊退至三八線。
如果僅以“戰斗經驗”衡量戰力,當時的中國軍隊遠遜于經歷過二戰洗禮的美軍,但在戰略創新、指揮靈活性與戰斗意志中找到了突破口。
因此,現代戰爭的核心在于“體系對抗”,所謂的經驗若不能轉化為戰術與技術層面的優勢,反而可能成為認知盲區。
還有聲音質疑中國武器系統尚未經過真實戰場檢驗,稱其為“紙上談兵”。但從當前解放軍的訓練方式與武器部署來看,這種觀點顯然站不住腳。
今年四月,解放軍在臺海區域演習中首次出動殲-15D電子戰飛機,在實戰環境中成功干擾臺軍艦載雷達系統,使其短時間內失去探測能力。這不是模擬演練,而是高度接近實戰條件的戰術測試,國防部隨后發布的報告也證實了該電子戰系統的高效性。
火箭軍近年來持續強化高難度訓練,“三抗一倒”(抗缺氧、抗饑餓、抗環境干擾、隨時頂崗)已成為常態。在高原、荒漠等極端環境下,導彈操作員佩戴氧氣面罩進行精確打擊控制,并能在突發敵情中快速補位,這種訓練強度遠超傳統意義上“打了幾場仗”的經驗積累。
此外,中國制造的殲-10C戰機及國產導彈已在印巴邊境展現實際戰斗力:2024年1月,巴基斯坦空軍使用該型戰機,在五天內擊落五架印度“陣風”戰斗機,自身零損失。
此次戰例不僅驗證了中方裝備的實戰效能,也為解放軍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現實條件下武器性能評估機會。
“翼龍-3”無人機也在非洲反恐戰場上表現突出。2023年,尼日利亞政府軍借助該型無人機清除三個極端組織據點,通過實時識別與精準打擊實現高效突襲,相關作戰記錄已被聯合國官網收錄,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無人作戰系統的國際聲譽。
盡管這些國家口頭上不斷渲染“中國缺乏戰斗經驗”,但他們實際行動卻透露出完全不同的判斷。
日本2024年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2%,創下歷史新高,公開宣稱是為了“應對中國擴張”;美國則在關島增配薩德反導系統,強化第一島鏈防御能力;韓國也頻頻與美日舉行聯合軍演,并完善“先發制人”打擊方案。
這種輿論與行動之間的矛盾,恰恰反映出他們對中國軍事潛力的真實擔憂:嘴上說你不強,心里卻把你當作頭號假想敵。
戰爭從來不是靠輿論打贏的,真正的實力,藏在能否迅速動員、持續保障的工業基礎之中。
2023年,江南造船廠一次性交付三艘萬噸級驅逐艦,全年造艦能力是美軍的200倍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鋼鐵產量占全球近一半,背后依托的是全國超過兩千家大型制造企業,具備在戰時迅速轉產軍品的能力。
這才是一個國家真正戰略力量的體現,而在西方國家,這種系統性的工業動員能力早已被市場分散化和供應鏈碎片化所削弱。
所以,對于一個既具備先進技術支持,又擁有強大戰略組織力,并在全球多個熱點區域積累現代戰爭要素的中國來說,“不會打仗”早已不是問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打得快、打得準、打得止戰?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疑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