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IMAGE>[IMAGE>[IMAGE>
七月的大同烈日炎炎,地表溫度逼近三十八攝氏度,廣東游客盧女士的孩子不慎將智能手表遺落在高鐵車廂的垃圾袋中。
一個求助電話打出去后,兩位環衛工人毅然鉆進了悶熱且散發異味的垃圾站,在八噸散發著腐臭味的廢棄物中仔細搜尋了整整四個小時,最終成功找回價值千元的手表。
這件看似“暖心”的新聞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人稱贊城市服務周到,也有人質疑是否浪費公共資源,如此操作真的合適嗎?在這場關于“溫情”的討論中,誰又來真正為滿身大汗的清潔工發聲呢?
高溫下的“大海撈針”引發的公共資源分配爭議
2025年7月1日,來自廣東的盧女士一家乘坐高鐵出行時,孩子誤將價值一千零九十八元的華為兒童手表丟棄在盛放垃圾的紙袋中。次日,盧女士撥打12345熱線求助,隨后大同市兩名環衛工人頂著三十八度的酷暑,在八噸垃圾中翻找了四小時,最終成功尋回手表。
此次行動耗費的成本令人咋舌,按照當地環衛工每小時平均工資十八元計算,兩人工作四小時需支出一百四十四元,再加上垃圾運輸費用、焚燒場地使用費等,總成本至少超過一千元,遠超手表本身價值。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四小時本可用于清掃三條街道或處理二十多噸日常垃圾。
不少網友表示此舉資源投入過于夸張,“如果是人工耳蝸這樣的救命物品我們肯定支持,但為了一個兒童手表,值得這么大動干戈嗎?”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長肖志剛回應稱:“只要群眾有需要,我們就一定會做。”雖然聽起來服務態度誠懇,但卻忽視了一個現實——公共資源并非取之不盡。
我國《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當氣溫高于三十五攝氏度時,應減少戶外連續作業時間;若超過三十七攝氏度,則每日戶外作業不得超過六小時(含午間高溫時段停工)。
然而當天實際氣溫高達三十八攝氏度,環衛工人不僅持續作業,還缺乏口罩、手套等基本防護裝備,甚至連基礎防暑物資是否發放都成謎。這種以犧牲勞動者健康換取“好名聲”的做法,實質上是將公共服務的成本轉嫁到了最底層的勞動者身上。
制度空白下的責任模糊,公共職責邊界不清
目前我國相關法規并未賦予清潔部門協助尋找失物的義務,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指出:“這類事務通常由基層單位自行判斷處理,容易引發公眾對公共資源使用公平性的質疑。”
大同市城管局表示過去也曾幫助市民尋找過物品,卻未說明所找物品的價值及所需人力成本,公眾對此褒貶不一。
例如曾協助找回戒指等貴重物品,尚可解釋為保護公民財產安全,但如果頻繁幫忙尋找鑰匙、耳機等小物件,則暴露出公共服務職責邊界的混亂。
更重要的是職責劃分問題,盧女士的疏忽本可通過定位系統自行追蹤垃圾去向,選擇自費請人或親自尋找亦屬合理,但一旦撥打政府熱線,私人事務便轉化為公共資源調度。
正如光明網評論所說:“熱線成了個人尋物工具,公共資源的服務范圍該如何界定?”這種‘全包式’服務模式實則是將城市管理變成了‘感動式服務’,忽略了公共服務應普惠大眾才能持久運行的本質。
勞動權益的隱形損耗,從道德綁架走向制度保障
最令人心酸的是清潔工群體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他們無法拒絕任務安排,也無法獲得額外報酬。盡管盧女士試圖贈送紅包表達感謝卻被婉拒,但相關部門也未明確是否會給予獎金或其他形式的補償。
據統計,大同市環衛工人月薪普遍在兩千元上下,此次四小時高溫作業沒有任何額外補貼。社會學者呼吁應盡快出臺失物尋回操作規范,明確費用分攤機制,避免出現“今天說不能找,明天又答應找”的反復無常現象。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類事件可能帶來的不良示范效應——如果長期要求清潔工從事超出職責范圍的高風險工作卻不提供相應保障與報酬,勢必會嚴重打擊其工作積極性。正如環球網評論所言:“只講感人故事掩蓋不了基層勞動者的辛酸付出。”
成都某環衛所試點推行的“失物分級響應機制”或許可供借鑒:緊急物品兩小時內響應,普通物品失主承擔百分之五十成本,半年內協助找回三十二件物品且未引發爭議。這種結合市場化機制與公共服務的方式既能滿足基本需求,又能有效節省公共資源。
城市治理的深層矛盾與制度優化方向
此次事件折射出當前城市管理面臨的深層次挑戰。當下許多城市熱衷打造“網紅形象”,希望通過“暖心故事”提升知名度,卻忽略了公共服務的根本目標應是實現普惠性與可持續性。
盧女士評價大同“風景美,人更美”雖體現了游客主觀感受,但若將其作為城市治理導向,極易導致資源配置失衡與勞動者權益受損。
真正的城市魅力源自于對規則的尊重與制度的完善。清華大學王教授指出:“無底線的滿足所有請求,本質上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不負責任。”參考醫療急救分級機制,公共服務也可建立優先級體系,如證件、救命藥品等關鍵物品優先處理。
對于普通物品可提供位置信息引導失主自助尋找,或通過保險理賠等方式解決。同時應設立特殊任務補貼機制,例如合肥規定環衛工人執行非常規任務可享受三倍工資待遇。
當環衛工人在惡臭垃圾堆中翻找手表的畫面刷屏網絡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善意,更是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的結構性矛盾。大同市城管局初衷雖好,但“有求必應”的服務方式在酷暑下翻找八噸垃圾的行為,暴露出制度設計上的不足。
理想的城市管理應當首先保障工作人員的基本權益,其次才是展現人文關懷。只有科學合理地分配公共資源,在效率與溫情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讓“為人民服務”真正成為溫暖的力量,而不是壓在一線勞動者肩頭的沉重負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