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想要芯片換稀土?美向臺積電、三星施壓,外媒:如意算盤打空了
近日,美國商務部取消臺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芯片制造商在中國大陸工廠的“全面豁免權”,美向臺積電、三星施壓,要求其在運送來自美國的半導體設備時單獨申請許可證。這一舉措看似是針對芯片領域的限制,實則背后藏著美國“芯片換稀土”的如意算盤,然而這種算計不過是其霸權思維的又一體現,注定難以得逞。外媒也紛紛表示:如意算盤打空了
稀土,作為尖端產業的“維生素”,在軍工、新能源、高科技等諸多領域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軍工領域,發動機、導彈制導系統、雷達等關鍵裝備都離不開稀土;新能源行業中,電動汽車的永磁電機、風力渦輪機同樣依賴稀土;而在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智能手機、芯片制造、光纖通信等領域,稀土更是不可或缺。
全球稀土儲量中,中國占比 30%,卻承擔著全球 70%的開采量和 90%的高純度加工產能。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稀土,占其稀土進口總額的 80%,在磁材領域依賴度更是超過 90%。可以說,美國在稀土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極高,一旦中國斷供,美國的 F - 35 戰斗機、核潛艇等先進裝備的制造都將陷入困境,航母也可能不得不乖乖停在港口。
為了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美國可謂煞費苦心。它計劃和盟友共同打造稀土產業鏈,立法將稀土列為關鍵材料,國會撥款支持本土供應鏈,重啟最大稀土礦,開發新型回收工藝,還與澳大利亞、日本組建“礦產安全伙伴關系”,投資非洲、格陵蘭礦源。但機構分析認為,美國和其盟友想要建造一條稀土產業鏈,需要 10 年以上時間,這還不考慮中國的專利技術封鎖。由此可見,美國在稀土領域想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與此同時,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對中國高科技領域進行打壓限制。他們一邊使用著中國低價的稀土資源制造芯片、半導體設備,一邊又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進行無端打壓,這種“吃中國飯,砸中國鍋”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公平的國際經貿秩序。面對這種情況,中國開始把稀土作為“應對技術封鎖的反制手段”,這是合理且必要的舉措。
美國撤銷臺積電、三星、SK 海力士在中國工廠的技術豁免權,限制半導體設備進口,導致這些工廠產能下滑,其目的無非是防止關鍵技術流向中國,同時減少向中國出口芯片的數量。然而,美國這種做法是短視且愚蠢的。在半導體領域,國產替代性正在大大加強,中國對自主、安全的追求也從未停止。而在稀土領域,美國的依賴卻更為嚴重,并且短期內看不到替代方案。美國想要用“芯片換稀土”,這種想法完全是一廂情愿。
從更深層次來看,美國的這種行為是其霸權思維的體現。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在全球范圍內維護其科技霸權和經濟霸權,不允許其他國家在關鍵領域對其構成挑戰。當中國在稀土領域占據優勢地位時,美國就想通過各種手段來削弱這種優勢,甚至不惜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但時代已經不同了,中國不再是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在稀土領域,中國擁有豐富的資源、成熟的加工技術和龐大的市場需求,這是中國應對美國挑戰的底氣。
如果美國真的希望解決稀土和芯片等問題,就應該拿出誠意。放開半導體設備領域的出口管制,將中國高科技企業從實體清單中拉出來,同時將關稅額度恢復,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在經貿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對抗和博弈。
綜合來看,想要芯片換稀土?,美向臺積電、三星施壓,這一切正如外媒所說:如意算盤打空了;“芯片換稀土”的算計,不過是美國霸權思維下的一個泡影。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合作共贏才是大勢所趨。美國應該摒棄霸權思維,以平等、互利、合作的態度與中國和其他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否則,美國最終只會自食惡果,在全球科技競爭的浪潮中逐漸失去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