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車險深受業界看好,比亞迪在“泛車險”業務的探索上也加快步調。
近期,比亞迪注冊了一款“玻璃貼膜損失險”,面向車主提供“玻璃膜重置服務”。智駕方面,比亞迪提出為智能泊車場景“兜底”,若發生主責事故,承擔車主及第三方的損失。
更為“激進”的,是不少比亞迪4S店開始著重推廣的“出行無憂險”,即車輛發生事故后,依據車險定損,額外賠付車輛折舊。當定損金額達30%時,為車主直接更換新車。
正值畢業購車季,不少4S店反饋,“出行無憂險”在新手群體中頗受關注。這也是集團叫停“價格戰”后,門店在“過渡期”吸引車主的一大新方式。
就短期和長期來看,比亞迪這一系列動作會產生哪些影響?
01、以“出行無憂險”獲客,經銷商應對政策調整“尷尬期”
比亞迪“出行無憂險”并非新產品,2024年上市之初便引發車主討論。彼時銷售人員多以“升級版車損險”宣傳,新車買一年送兩年,費用通常在3000元左右。
因延保服務為廠家推廣重點,“出行無憂險”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但近期因汽車金融業務、銷售政策等密集調整,不少經銷商出于“開源”需求,將這一產品放置臺前。
據了解,“出行無憂險”的核心權益如下:
1、若定損金額小于新車發票價*10%的,補償金額=定損金額*10%的現金補償,一年可申請2次,3年累計6次;
2、若定損金額大于等于新車發票價*10%且小于 30%的,補償金額=定損金額*20%的現金補償,一年可申請1次,3年累計3次;
3、若定損金額大于等于新車發票價*30%,且非全損及推定全損的。車主若不置換車輛,補償金額=定損金額*50%的現金補償;車主若申請置換車輛,補償金額=新車購置差價+事故車輛殘值+原車車輛購置稅+原車車輛登記費用,同時車主需簽署《置換服務合同》委托服務商處理事故車輛殘值;
4、全損或推定全損并購置新車時,補貼金額=車輛折舊費用+原車車輛購置稅+原車車輛登記費用;
銷售人員介紹,“出行無憂險”僅限落地1年內的新車購買,出險同樣不分主次責,車輛發生事故后,務必同時聯系保險公司和無憂險客服,車輛維修也需要全程在4S店進行,普通修理廠開票無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比亞迪“出行無憂險”并非官方運營,承保方多為區域內保司合作的代理公司,權益內容、理賠標準等存在一定差異。
就已購車主的反饋來看,對于維修成本高昂的新能源車,3000元3年的額外保障總體劃算,需要著重研究的,是承保方的資質問題。近年來“車輛統籌險”理賠無門維權難的案例頻發,車主對非原廠或非保司自營產品存在警惕。
不過,AC汽車觀察到,除比亞迪外,雷克薩斯、寶馬等品牌的4S店也開始推廣類似產品,名稱上有“煥新保”、“慧換新”等作出區別。其核心賣點甚至更加激進,在事故折舊外,針對傳統豪華品牌配件零整比過高、3年內二手車價大幅縮水等痛點著重宣傳。
某寶馬4S店銷售人員表示,推廣“煥新保”等產品,根本目的在于拉動新車銷量。目前新車價格降無可降,消費者對優惠“套路”也感到疲憊,門店需要新的亮點吸引車主。
02、繼延保、終身質保后,新的“鎖客利器”出現
無論比亞迪“出行無憂險”,還是寶馬等品牌的“煥新保”,權益內容中尤為核心的一條,是事故車輛只能在4S店維修,普通修理廠開票無效。
對于比亞迪等新能源品牌來說,僅三電終身質保就足以鎖客,這一產品不過是“錦上添花”。但對傳統燃油車品牌來說,此類產品堪稱“救命稻草”。
事實上,在燃油車產品力走低的大環境下,大眾、豐田等品牌,已經效仿新勢力,為動力總成、原廠配件乃至整車提供了終身質保。但因產品太過成熟,獨立后市場無論配件還是維修技術,都有極其豐富乃至過剩的備選項。
此外,利潤預期也成為4S店售后發力的阻礙。今年618期間,奧迪、寶馬等品牌的4S店紛紛直播賣保養套餐,表面價格雖降低至與修理廠同一水平,但完整項目依然存在較高溢價,吸引力依舊不足。在門店乃至集團要“靠售后賺錢”的背景下,一味降價絕非好方法。
而“出行無憂險”等類似產品,帶來了堪稱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協議規定車主需在4S店定損維修,保養類項目也可以順勢做文章,目前已有4S店開始嘗試搭售套餐。另一方面,保司及代理公司承接“被占便宜”的角色,4S店在車主與保司間穩賺渠道和服務費用,經營上的壓力也得以喘息。
可以說,帶動新車銷售,鞏固售后體系,“出行無憂險”等涉車非車險產品的價值,才顯露出冰山一角。
相應的,比亞迪為智能泊車場景兜底,與問界、小鵬等新勢力品牌推出“智駕險”的目標類似,依然是打消車主顧慮,并在延保、售后服務包之外,開辟新的潛在營收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推出“玻璃貼膜損失險”,這已經是售后領域極為末端的分支。但結合比亞迪上線原廠車衣膜等系列動作,業內認為此舉是為賠付率更高的“車衣、改色膜損失險”鋪路。
這正與車主們消費心態的變化緊密相關:一方面是對價格極致敏感,產品或服務本身難以賺錢。另一方面是對預付費更加排斥,細水長流的錢也越來越難賺。因此,披上保險的“外衣”,隱去直白的價格,放大車主對損失的擔憂,成了主機廠及經銷商鎖客賺錢的未來趨勢。
03、轉移風險,紓解壓力,“泛車險”業務能否持續?
就“出行無憂險”等產品所承諾的權益,業內最大的疑問是其能否持續。換句話說,定價低但賠得多,連車主都難免猜疑其長期的履約能力。
更關鍵的是,主流保司并未直接承保此類業務,與代理公司合作的穩定性,因統籌車險的先例,也變得更加存疑。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保險業馬太效應來的更加迅猛直接。2024年數據顯示,新能源領域僅人保、平安、太保3大巨頭,就割據了77%的市場,這意味著中小保司的求生欲望更強。
事實上,“保險+服務”生態成為中小保司業務轉型的重要抓手,新能源車延保、售后服務包背后,多見此類保司的身影。
據了解,目前比亞迪“出行無憂險”的承保方,已有現代財險等保司加入。車主通過公眾號或小程序可以清晰查詢到電子保單,信任感尤為明顯。其在廣東、四川等地,已積累了一定規模的客戶。
另外引發思考的,是“出行無憂險”等產品對二手車市場所產生的影響。目前新勢力與傳統品牌都在著手打造官方二手商城,圍繞“車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探索尤為積極,“動力電池衰減險”等新興類目,也在為中小保司創造業務介入的機會。
可以肯定的是,對車企而言,“泛車險”業務的探索有助于打消車主顧慮,拉動新車銷量;對經銷商而言,“泛車險”業務在售后鎖客的價值尤為明顯。運營服務上保司的加入,轉移風險,紓解壓力,同時也創造出新的吸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