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包裝上醒目的“不可食用”標識被視若無物,當社交媒體上出現將“食品添加劑”與“非法添加物”混淆的言論。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培心幼兒園發生的部分幼兒血鉛異常事件不僅令人痛心,也將“食品添加劑”與“非法添加物”混淆的認知困境,以及基層監管的漏洞推至公眾視野。為食品添加劑正名,必須依靠鐵腕監管與科學認知的雙重突圍。
顏料與食品添加劑之間本應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以往事件表明,我國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幾乎都是非法添加物所致,而非合規食品添加劑引發。但公眾往往將二者混為一談,這種認知偏差在社交媒體時代被進一步放大。此外,近年來,“零添加”“純天然”等營銷話術大行其道,無形中強化了“食品添加劑=有害”的錯誤印象。這種混淆不僅掩蓋了非法添加物的真正危害,更讓食品添加劑蒙受不白之冤,阻礙科學認知的傳播。
破除污名化困局,關鍵在于以最嚴監管重建公信力。此次事件中,標注“不可食用”的工業顏料竟能通過電商平臺流入幼兒園廚房,折射出對“三無”化工產品流通的監管盲區。國務院5月出臺的《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方案》要求嚴厲打擊化工產品冒充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對此,相關單位亟需建立“非食用原料”流向追蹤系統,壓實電商平臺主體責任,對校園食堂實施供應商“白名單”制度。
監管利劍之外,還需重構公眾認知體系。食品添加劑久困于“妖魔化”,在我國食品安全領域,沒有哪個詞比“食品添加劑”承受著更多誤解。然而現實中,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事件屢屢被誤認為食品添加劑問題,進一步加深公眾誤解。加強科普教育,建立科學認知體系,就要明確現代食品工業離不開食品添加劑,我國對食品添加劑實行全球最嚴標準,目前允許使用食品添加劑,每一種都經過嚴格的安全評估,要區分“非法添加物”與“食品添加劑”的本質區別。
“顏料”與“調料”的一字之別,卻是食品安全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唯有以監管鐵網扼殺非法添加物生存空間,以科學理性破除認知迷霧,才能讓食品添加劑回歸其“現代食品工業靈魂”的本質價值。
幽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