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個農(nóng)民工大爺寫的《我的母親》,看完眼眶直發(fā)酸。這人寫字沒半點花哨,卻像拿把鈍刀子,一下下剜出舊時光里的疼和暖——就跟咱們嘮家常似的,可每句都往心里鉆。
先說說這位農(nóng)民工的母親是啥樣的人
吃飯永遠(yuǎn)“靠邊站”:一大家子圍桌吃飯,媽永遠(yuǎn)在灶臺邊忙前忙后。等所有人吃完了,她才瞅一眼鍋,剩點菜葉子就扒拉兩口,沒剩就笑笑說“不餓”。擱現(xiàn)在咱能不懂嗎?哪是真不餓,就是把吃食全緊著孩子孫子!
秋夜凍得打顫還硬扛:當(dāng)年集體分糧,秋夜冷得刺骨,媽穿得單薄,分完糧裹著薄被子熬到天亮,第二天照樣爬起來給一大家子做飯。就這瘦小身子,還能端得動死沉的大鐵鍋——現(xiàn)在想想,那股子勁里全是對家的“死心眼”。
對人好得沒邊兒:家里有啥好東西,先緊著鄰居送。跟人打交道從沒紅過臉,就像老輩人說的“吃虧是福”,她把這話活活過成了日子。
再看大爺藏了30年的想念
墳頭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跟他的念想似的,斷都斷不了。他現(xiàn)在當(dāng)爺爺了,卻30多年沒叫過“媽”。可每次扛不動水泥時,一想到媽當(dāng)年凍得發(fā)抖還咬牙撐著的樣,力氣“嗖”一下又回來了。媽沒享過福,卻把“硬氣”和“扛家”的本事,完完整整傳給了他。
為啥這“土氣”文字能戳中所有人?
大爺寫字全是嘮家常的調(diào)調(diào):“瞅瞅鍋”“扒拉兩口”“腰都直不起來”……沒半句漂亮話,可每個字都沾著煙火氣!看著看著,你會覺著他媽就跟咱媽重疊了——是不是你家也有個這樣的媽?把苦嚼碎了咽,把愛掰成渣撒給兒女。
其實這篇文火了,根本不是因為寫得多華麗,而是戳中了太多人的“根”:咱爹媽那輩的愛,從不在嘴上喊,全藏在灶臺邊、凍夜里、硬扛的日子里。大爺寫的不是“別人家媽”,是無數(shù)普通母親的影子,更是刻在骨里的傳承——就算日子再難,咬碎牙也要把家撐穩(wěn)當(dāng)。
下次刷到這種故事,別急著劃走,說不定里頭就藏著你媽當(dāng)年的影子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