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的南昌還帶著夏末的余溫,我們一行 200 人從成都出發,赴一場為期五天的黨建紅色培訓。對于這樣規模的團隊,要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紅色教育,還得兼顧學習質量與行程順暢,選擇合適的組織方至關重要。最終負責統籌的這家旅行社,用五天的細致安排,讓我們對紅色培訓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從集結開始的秩序感
抵昌當天,200 人分批次落地,出機場時已有清晰的指引牌,穿著統一馬甲的工作人員會按名單分組,引導至對應的大巴車。入住的酒店離八一起義紀念館不遠,每間房門口都貼好了分組信息和次日行程表,連用餐的桌號都提前標注在房卡套上 —— 后來才知道,為了避免 200 人同時用餐的擁擠,他們將餐廳分成三個時段,每組錯開半小時,既保證了秩序,也讓餐食始終保持溫熱。
開營儀式上,旅行社邀請的黨史專家以 "軍旗升起的地方" 為主題展開第一課。偌大的會議室里,200 人坐得整齊,沒人交頭接耳。專家沒有念稿,而是結合南昌起義的關鍵人物與細節,講透了 "為什么是南昌" 的歷史必然,結束時全場自發響起掌聲。
紅色課堂里的深度與溫度
八一起義紀念館是此行的核心站點。200 人被分成 10 個小隊,每隊配一位專職講解員,全是持證的紅色講師。我們隊的講師姓周,她沒有按常規路線逐件講解文物,而是以 "1927 年的那個夜晚" 為起點,用場景還原的方式串聯起整個展廳:"大家看這面破損的軍旗,當年就是舉著它,戰士們在凌晨兩點突破了敵軍防線......" 講到動情處,她指著展柜里一雙草鞋:"這是一位 19 歲戰士的遺物,他犧牲時,鞋底已經磨穿,腳上全是血泡。" 在場的年輕同事們都沉默了。
除了展館講解,旅行社還安排了沉浸式教學。在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我們穿上復刻的軍裝,體驗了當年的軍事訓練課,聽退役軍官講解 "朱德的扁擔" 背后的治軍智慧;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每個小隊認領一位烈士的事跡,通過情景劇的形式進行分享,有位同事講到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時,聲音哽咽了。
這些安排最難得的是 "不走過場"。比如參觀八一廣場,旅行社沒有簡單組織合影,而是設計了 "尋找廣場上的紅色密碼" 活動,讓大家在紀念碑、雕塑、銘文間發現歷史線索,最后匯總成一堂生動的現場課。
藏在細節里的專業
200 人的團隊,任何一個環節出紕漏都可能影響整體節奏,但這五天里,我們幾乎沒感受到混亂。每天出發前,大巴車會提前 15 分鐘到位,座位上擺著當天的學習手冊和礦泉水;有位同事突發胃病,隨隊的醫護人員立刻從藥箱取出對癥的藥品;考慮到天氣炎熱,每次集合點都安排在陰涼處,還備著綠豆湯。
最后一天的結業儀式上,每個人收到一本定制的紀念冊,里面不僅有五天的活動照片,還有自己在各站點寫下的感悟卡片。領隊說:"這些素材是每天晚上團隊加班整理的,就是想讓大家有份實實在在的回憶。"
返程時,不少同事在大巴上翻看紀念冊。有人說:"原以為紅色培訓就是走走看看,沒想到能這么深入。" 其實好的紅色教育,既需要有打動人心的內容,也需要能把細節落地的執行力。就像這五天里,那些看不見的統籌協調,那些為 200 人需求反復調整的方案,恰恰是讓紅色精神真正走進心里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